1. 啤酒在中國多少年了
是哈爾濱啤酒 哈爾濱啤酒誕生于1900年,是中國最早的啤酒品牌,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的最前身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是中國最早的啤酒生產企業。經過100多年的衍變、發展,哈啤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現在已是枝繁葉茂、名揚天下。哈爾濱啤酒不但在東北三省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而且銷往除臺灣、西藏以外的其它省區,同時還遠銷英國、俄羅斯、新加坡、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哈爾濱啤酒以其純正、清爽的口味,高品位、高檔次的形象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贊譽和喜愛。作為始建于1900年的中國第一家啤灑廠,哈啤集團是當今中國啤酒行業的四大巨頭之一。
2. 啤酒那一年進入中國
大尼根啤酒1996年進入中國
3. 啤酒到中國多少年
一年最少也要銷一萬噸
4. 啤酒是哪年進入中國的
海底撈麥格很好喝。
目前海底撈啤酒也只有4款口味,在產品線上還是很收斂。
一是海底撈大麥拉格,酒精度: 5.0%,原麥汁濃度13。海底撈第一款自有品牌啤酒。二是海底撈德式小麥,酒精度: 5.0%,原麥汁濃度13。個人最推薦這款口味,相對拉格口味更醇厚、豐富。三是海底撈淡爽拉格,酒精度: 2.5%,原麥汁濃度7.8。四是海底撈深色拉格,酒精度: 4.5%,原麥汁濃度12。
對比普通拉格和海底撈的拉格,可以看出來海底撈在品質方面上要求更高。
早在2019年,海底撈旗下700家門店的年啤酒銷售額就達4.32億元。
5. 啤酒是幾幾年有的
種類不同,保質期也不同。鮮啤酒保質期不長,常溫下很難保存,只能冷藏保存1個月。啤酒罐裝或瓶裝,不同品牌保質時間不同,都在6個月、12個月或者2年內。
啤酒的保質期根據容器來分時間長短,如果是白玻璃瓶裝,保質期一般是6個月,也就是180天,因為白瓶不避光,啤酒是怕高溫和光照的,容易變質發酸,變渾濁。如果是易拉罐保質期為12個月,也就是一年的時間。拉罐避光,而且密封性好,所以保質時間要長于白色玻璃瓶。
6. 啤酒中國什么時候有的
啤酒最早是埃及人發明的。人類使用谷物制造酒類飲料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
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制作的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開始使用苦味劑。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頒布的法典中,已有關于啤酒的詳細記載。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
最早的啤酒只是大麥汁稍微發酵,有點酒味的飲料。根據溫度和酵母菌(那時人類還不知道這是啥東東)種類的不同,分成了拉格(Lager)和艾爾(Ale),它倆的區別在于發酵位置的不同,拉格在發酵桶的下面低溫發酵,艾爾在上面溫暖環境下發酵。好比男人看見女人的反應,多數都變成了下半身思考,所以比起艾爾,拉格要更為普遍。
中國所有的啤酒、喜力(Heineken)、嘉士伯(Carlsberg)、百威(Budweiser)、很多德國啤酒,都屬于這類,簡單無節操。但其實不是如此,拉格其實小批量發酵難度要高于艾爾,因為溫度要求比較低,但后來的工業生產解決了這個問題,拉格發酵溫和、能大批量產、酒體純凈、口味清淡,這是導致它普及的根本原因。
比起拉格,艾爾就文藝的多,荷比盧地區、北歐諸國、英倫都是這種風格,這種酒,高端大氣上檔次,所以說的啤酒精釀大多數都是指這些。
中世紀的時候,歐洲北部水質很差,但大家不喜歡喝開水,于是比利時一幫和尚開始用煮開的水釀成啤酒,這樣能當水喝,味道也很好。大家都覺得啤酒是飲料,所以也無所謂喝啤酒禁令。后來越來越火,于是比利時自成一體,修道院風格(Abbeybeer),我們說的blond(金艾)、double(雙料)、triple(三料)、brown(棕艾)甚至quadruple(四料)都是。
7. 啤酒多少年歷史在中國
黃酒的歷史比白酒的歷史長,我國白酒起源于何時,眾說不一,尚無定論。
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源于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古酒。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曲復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
一種說法,起源于詔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蕩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姜不可與燒酒同用。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藥物學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我國燒酒創始于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
8. 中國哪一年有啤酒
我國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歷史,但是市場消費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紀末隨帝國主義洋槍洋炮一起進來的。在中國建立最早的啤酒廠是俄國人在哈爾濱八王子建立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此后五年時間里,俄國、德國、捷克分別在哈爾濱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廠。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英德釀酒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2000噸,這就是現在青島啤酒廠的前身。1904年在哈爾濱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1914年哈爾濱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廠;同年北京建立了雙合盛啤酒廠;1935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的前身)。1958年我國在天津、杭州、武漢、重慶、西安、蘭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資新建了一批規模在2000噸左右的啤酒廠,成為我國啤酒業發展的一批骨干企業。到1979年,全國啤酒廠總數達到90多家,啤酒產量達37.3萬噸,比建國前增長了50多倍。然而,我們啤酒業真正的大發展發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國的啤酒工業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80年代,我國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國大陸啤酒廠家發展到813個,總產量達656.4萬噸,僅次于美國、德國,名列第三,(到1993年躍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國啤酒廠家增長9倍,產量增長17.6倍,從而我國成了名副其實的啤酒大國。啤酒的種類9千我國最新的國家標準規定:啤酒是以大麥芽(包括特種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的、低酒精度(2.5~7.5%)的各類熟鮮啤酒。 酒醴——中國古代的啤酒 啤酒生產是采用發芽的谷物作原料,經磨碎醣糖化、發酵等工序制得。按現行國家產品標準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于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后,醴被酒曲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清代末期開始,國外的啤酒生產技術引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來,啤酒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啤酒生產大國。像遠古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樣,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蘗法釀醴。《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于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于醴,用酒曲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蘗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蘗制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后來被酒所取代。 華夏第一啤 我國最早建立的啤酒廠是1900年由俄國人在哈爾濱開辦的烏爾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哈爾濱歷史編年》)。清末的啤酒廠基本上都控制在外國人手中。到1915年,才先后在北京建立了由中國人投資的雙合盛啤酒廠及廣東五羊啤酒廠。1949年前,我國只有七、八個啤酒廠,絕大多數由外國人所控制,酒花和麥芽主要從國外進口,啤酒的銷售對象也主要是在華的外國商人及軍隊,還有一部分“上層社會”的人士。普通老百姓幾乎無法享受。1940年,全國啤酒產量達到4萬噸,其中大多數為日本侵略者軍用。到1949年,全國的啤酒年產量僅達到七千余噸。還不足目前一個小型啤酒廠的年產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啤酒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業的調整和發展階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廠,啤酒年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雖有所放慢,但啤酒產量仍增長1.4倍。到1978年,我國的啤酒年產量達到40萬噸。在這一階段,在啤酒科學研究、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為啤酒工業的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1979年后,啤酒生產全面發展。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啤酒廠,全國除輕工系統外,其他部們如商業、農業、機械、國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廠。一些啤酒廠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如在1980年,我國共生產啤酒68.8萬噸。 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啤酒工業高速發展,其主要特點是擴建和新建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啤酒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在有的省份,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啤酒廠。據1987年的統計,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廠104個。由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國外引進技術,裝備,人才,加快了啤酒工業的發展,如從國外引進了啤酒生產線,尤其是啤酒灌裝線。產量翻番的時間縮短,如1982年,全國啤酒產量為117萬噸,到1985年,啤酒產量就達到310.4萬噸。1988年,啤酒產量又翻了一番,達到654萬噸。 第四階段:這一階段可說是中國的啤酒工業進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業繼續以高速度發展,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開始對啤酒的質量,啤酒工業的經濟效益更加重視,啤酒工業的規模按照國際上的慣例,開始向大型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廠被大型啤酒廠兼并。
9. 啤酒進中國多少年
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在命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真可謂用心良苦,生產什么牌子的啤酒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時袁有鑒總經理說出這樣的豪言壯語:“既然生產啤酒,一定要生產好的啤酒,要生產中國目前高起點、高質量的啤酒,要創造名牌。將來還要進入國際市場,要讓世界知道,中國也有名牌啤酒,它也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幾經推敲,終于起名“金威”,無論從中文、英文還是方言上都具有豐富的品牌內涵,如中文名字“金威”二字,“金”字代表了“財富與好運”,“威”字代表了“強大與成功”,十分確切地體現了良好的企業形象,英文名字“KING WAY”,中文意為“王者之路”,展示了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志存高遠的雄心壯志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同時這種吉祥如意的含義也是對消費者的深深祝福,正因為其豐富、深厚的品牌內涵所體現的文化氛圍,才對消費者會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親近感、認同感,增強了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激發了消費者對金威的偏愛和消費傾向,金威啤酒才名聲雀起,享譽四方。 由企業品牌英文名kingway的第一個字母“K”設計而成。字母“K”的設計,巧妙地變化將其演繹出人性化的十足動感,既簡潔易記,又充分突顯金威人闊步向前的活力與朝氣,紅色預示著企業正朝著紅紅火火的勝利頂端銳意進取、沖刺,充分展現團結、奮進、向上的企業理念 中英文名的設計完全拋棄了原來柔弱、不易認知的字體特點,采用粗獷、簡潔、一目了然的字體,盡顯陽剛之氣,與產品主流消費者(男性)充分對應,在提高識別率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現企業已經邁向成熟、穩健的發展階段。兩者有機的組合構成企業完整的標志,整個標志無論從顏色、構圖、字體各個方面,都具有極大的視覺沖擊力,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沿城市的啤酒企業,以人為本、大膽創新、與國際接軌的現代企業精神也得以全面的彰顯。
10. 啤酒在中國行起多少年了
世界上三大古酒——黃酒、啤酒、葡萄酒,惟黃酒源于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而且最富民族特色。
黃酒的黃,不僅僅是指酒的顏色,其內涵也是相當廣泛:黃酒的黃是哺育華夏子孫的母親河——“黃河”的黃,是生養炎黃子孫的大地——“黃土地”的黃,是中國人的膚色的黃。可以說,黃酒是伴隨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歷史發展的,是中華民族自己的酒。
黃酒究竟起源于何時?
黃酒究竟起源于何時,這是個重大的酒文化起源問題,需要從上古史談起。
在上古時代,大約在一萬年前,傳說中有個神農皇帝,古史中稱為炎帝。他嘗遍百草,始創中醫中藥,發現五谷,創造耕具,教人農耕,興辦農業,被人們稱為地皇。
人們耕種五谷,興辦農業,就可能有剩余的糧食,自然不自然地做出一些產品。酒,大約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漢代劉安在《淮南子·說林訓》書中論道:“清之關,始于耒耜。”清是酒,耒耜就是耕地的農具。也就是說,當農業興起之后,才開始生產出美味的酒來。當時的酒是偶然發現的。晉朝江統在《酒誥》中說:“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與此,不由奇方。”看來,古人吃剩下的飯,丟在桑樹桿的空洞里,遇陰雨潮濕,自然發酵,久存出現香味,而成為酒。宋朝朱異中在《酒經》中也有類似的看法,“古語為之,空桑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酒之始也”。
黃酒從上古時候的“偶然得之”,到后來原始黃酒的產生,大概是在七八千年前。當時的人們將谷物發酵生酒的這種自然現象加以模仿,用發芽的谷芽釀成甜酒,當時叫做醴。考古文獻證明,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北方以粟、黍為主要釀酒原料,南方則以稻米(包括糯米、粳米、燦米)為主要原料,就地取材,因料釀酒,各有風味。這種原始黃酒在七八千年前,開始是利用天然曲,以后發展到利用人工曲,約有5000年的歷史。
11. 中國以前有啤酒嗎
中國的酒是從夏朝就開始有了,由于那個時候釀酒工藝十分落后,酒的過濾技術很不到位,夏朝的酒由于雜質偏多導致酒呈渾濁狀態,因此液體看上去偏黃,所以也被稱為“黃酒”。顧名思義就是“黃顏色的酒”。
到了商周時期,酒文化空前高漲,最有利的證據就是現在傳世的一些商周青銅器很多都是飲酒用的器皿。
《禮記》中就記載了那個時期出現了多種酒精飲料,包括米酒和早期的啤酒。而且對于釀酒,國家還專門建立了一套機構。
釀酒的機構中明確了釀酒的方法制度,有專門的技術人才,甚至對釀出什么成色的酒都有專門的規定,而且根據酒的用途還進行了分類。比如因為祭祀或其他事情需要使用的酒不是直接讓人喝,所以釀造期很短、釀好后立即使用,因此被稱為“事酒”;有些酒需要儲藏一段時間,就被稱為“昔酒”;而貴族喝的酒需要經過幾道工序將雜質最大化濾出,所以酒質清亮,也被稱為“清酒”。而到了秦朝,由于商鞅討厭釀酒這種“浪費糧食”的活動,所以秦朝的酒文化非常凋敝,目前還算一段缺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