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有啤酒嗎
區別如下:
青島1903相對于青島經典版,口感更厚重一些,價格也更貴一些,兩種啤酒定位不同,所以風格自然也不同。
青島啤酒采用了優質的大米、啤酒花、礦泉水制作而成,這個品牌在1903年,由德國商人和英國商人合資開辦,是最早的啤酒生產企業之一。
青島啤酒是我國最早進軍世界市場的啤酒之一。早在青島啤酒之前,我囯古代釀造啤酒可能就有四千年到五千年的歷史了
2. 古代的啤酒有氣嗎
古代稱酒醴 啤酒生產是采用發芽的谷物作原料,經磨碎醣糖化、發酵等工序制得。按現行國家產品標準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在古代,也有類似于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后,醴被酒曲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清代末期開始,國外的啤酒生產技術引入我國,新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來,啤酒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啤酒生產大國。像遠古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樣,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蘗法釀醴。《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于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于醴,用酒曲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蘗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蘗制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后來被酒所取代。
3. 古代的酒和現在的啤酒
一升等于1000毫升,啤酒含量多為350毫升、550毫升和650毫升。
1000除以350等于2.8瓶。
1000除以550等于1.8瓶。
1000除以650等于1.5瓶。
拓展資料:
1噸(t)= 1000千克(kg)= 2205磅(lb)= 1.102短噸(sh.ton)= 0.984長噸(long ton)
1千克(kg)= 2.205磅(lb)
1克(g)=0.001千克(kg)
1短噸(sh.ton)= 0.907噸(t)= 2000磅(lb)
1長噸(long ton)= 1.016噸(t)
1磅(lb)= 0.454千克(kg)[常衡]
1盎司(oz)= 28.350克(g)
古代:
10圭 = 鈞 = 30斤
24銖 = 兩 = 50克
16兩 = 1斤
6銖 = 1錙(zī)
4錙(zī) = 1兩
1擔(古同:儋dàn)(dàn) = 100公斤
1斤 = 16兩(古代) = 1.6斤(現代?)
鋝(lüè) = 333.333333克【合六又三分之二兩】
4. 中國古代就有啤酒,為什么逐漸消亡了
那應該是放置時間長了里面酒蒸發了
5. 中國古代有啤酒花嗎
天真無邪。在伊犁,那些野生啤酒花可以按照自己的生長方式,安靜地生長,安靜地開花,安靜地結果,安靜地等待人們的采摘,甚至以一種飲料酒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也是安靜而不事張揚的。
比如當地人十分青睞的本地產啤酒,酒廠位于單位附近,可沒有人想起這樣一個地方,人們拿起一瓶啤酒,只看酒瓶與啤酒的顏色,那種特殊的標志,當然是純樸而不事張揚的綠色,綠色代表著環保和純凈,那飲料酒的顏色,當然是一種純凈的金黃。綠色的標簽,金黃的酒色,這就夠了
6. 中國古代啤酒叫什么啊
古代的啤酒是沒有二氧化碳的,證 據很好找:容器。古代的啤酒容器 是一種腹大口偏小的陶器,不具氣 密性,無法加壓溶氣。具體帶氣的 啤酒是什么時候產生的不只到,但 在汽水之后。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大 部分是后加的,二氧化碳的加入使 酒口味清爽,泡沫豐富,自然就普 及了。
7. 中國古代有啤酒嗎知乎
我國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歷史,但是市場消費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紀末隨帝國主義洋槍洋炮一起進來的。在中國建立最早的啤酒廠是俄國人在哈爾濱八王子建立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此后五年時間里,俄國、德國、捷克分別在哈爾濱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廠。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英德釀酒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2000噸,這就是現在青島啤酒廠的前身。1904年在哈爾濱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1914年哈爾濱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廠;同年北京建立了雙合盛啤酒廠;1935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的前身)。1958年我國在天津、杭州、武漢、重慶、西安、蘭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資新建了一批規模在2000噸左右的啤酒廠,成為我國啤酒業發展的一批骨干企業。到1979年,全國啤酒廠總數達到90多家,啤酒產量達37.3萬噸,比建國前增長了50多倍。然而,我們啤酒業真正的大發展發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國的啤酒工業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80年代,我國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國大陸啤酒廠家發展到813個,總產量達656.4萬噸,僅次于美國、德國,名列第三,(到1993年躍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國啤酒廠家增長9倍,產量增長17.6倍,從而我國成了名副其實的啤酒大國。啤酒的種類9千我國最新的國家標準規定:啤酒是以大麥芽(包括特種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的、低酒精度(2.5~7.5%)的各類熟鮮啤酒。 酒醴——中國古代的啤酒 啤酒生產是采用發芽的谷物作原料,經磨碎醣糖化、發酵等工序制得。按現行國家產品標準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于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后,醴被酒曲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清代末期開始,國外的啤酒生產技術引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來,啤酒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啤酒生產大國。像遠古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樣,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蘗法釀醴。《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于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于醴,用酒曲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蘗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蘗制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后來被酒所取代。 華夏第一啤 我國最早建立的啤酒廠是1900年由俄國人在哈爾濱開辦的烏爾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哈爾濱歷史編年》)。清末的啤酒廠基本上都控制在外國人手中。到1915年,才先后在北京建立了由中國人投資的雙合盛啤酒廠及廣東五羊啤酒廠。1949年前,我國只有七、八個啤酒廠,絕大多數由外國人所控制,酒花和麥芽主要從國外進口,啤酒的銷售對象也主要是在華的外國商人及軍隊,還有一部分“上層社會”的人士。普通老百姓幾乎無法享受。1940年,全國啤酒產量達到4萬噸,其中大多數為日本侵略者軍用。到1949年,全國的啤酒年產量僅達到七千余噸。還不足目前一個小型啤酒廠的年產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啤酒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業的調整和發展階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廠,啤酒年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雖有所放慢,但啤酒產量仍增長1.4倍。到1978年,我國的啤酒年產量達到40萬噸。在這一階段,在啤酒科學研究、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為啤酒工業的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1979年后,啤酒生產全面發展。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啤酒廠,全國除輕工系統外,其他部們如商業、農業、機械、國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廠。一些啤酒廠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如在1980年,我國共生產啤酒68.8萬噸。 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啤酒工業高速發展,其主要特點是擴建和新建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啤酒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在有的省份,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啤酒廠。據1987年的統計,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廠104個。由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國外引進技術,裝備,人才,加快了啤酒工業的發展,如從國外引進了啤酒生產線,尤其是啤酒灌裝線。產量翻番的時間縮短,如1982年,全國啤酒產量為117萬噸,到1985年,啤酒產量就達到310.4萬噸。1988年,啤酒產量又翻了一番,達到654萬噸。 第四階段:這一階段可說是中國的啤酒工業進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業繼續以高速度發展,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開始對啤酒的質量,啤酒工業的經濟效益更加重視,啤酒工業的規模按照國際上的慣例,開始向大型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廠被大型啤酒廠兼并。
8. 中國古代喝啤酒嗎
首先要明白一個最基礎的酒知識:白酒屬于“蒸餾酒”,而中國古代喝的酒是米酒,屬于“釀造酒”。
何為釀造酒:
通過借著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質原料的物質進行發酵,產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釀造酒度數一般不會超過18°,因為超過這個度數,發酵的酵母菌也扛不住了,會被抑制直至殺滅。所以釀造酒的度數不高,酒精的刺激性就小,口感也還不錯。比如葡萄酒、啤酒、黃酒,就是典型的釀造酒。而且它們可以說是“文明的見證者”,基本上有文明,就有它們的身影了。
何為蒸餾酒:
蒸餾酒是乙醇濃度高于原發酵產物的各種酒精飲料,制作過程為先經過釀造,后進行蒸餾后冷卻,最終得到高度數的酒精溶液飲品。白酒、威士忌、白蘭地,都是蒸餾酒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的幾大文明,都是先發明了“釀造酒”,直到蒸餾技術出現之后,才逐漸的學會了“蒸餾酒”,中國也是如此。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釀造米酒,到了宋朝時期,更是釀出了米酒的頂級形態——黃酒。中國古代的酒史,完完全全就是米酒史,幾乎沒有白酒什么事。所以不管是鴻門宴的樊噲抱著4L的桶狂飲,還是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等等那些我們熟知的歷史故事,喝的都是米酒這種度數低的酒。
而白酒的歷史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長,學者們的基本共識是元朝時候才出現。但即使出現后,它也一直是“非主流“,一直到清朝中后期,白酒的飲用量才超過米酒(黃酒)。就算是這樣,直到民國時期,中上層人士,依然主要喝米酒(黃酒)。白酒完全占據主流,那是建國以后的事了。
是不是完全顛覆了你的認知?
現在鋪天蓋地的宣傳里,白酒品牌動不動就好幾百年歷史,恨不得說“山頂洞人“喝的都是他們的酒,讓人自然將“白酒”和中國酒文化聯系在一起。這其實都是有意無意在誤導消費者。
但是資本決定屁股,看了下面這組數據,你就懂了。
目前白酒的規模、盈利,各個方面碾壓其它酒。馬克思可能說過:“你看那賣力吆喝的人,好像資本家啊!”
所以哪里有更多的利益,哪里就有更高的聲音。
我不否認白酒有它的魅力,也是中國酒。但是歷史事實,并不該因此而扭曲。米酒,才是伴隨中國文化從石器時代一路走來的,最正統的中國酒。
中國酒的歷史進程是什么樣的呢?
歷史在前進,米酒的釀造工藝也是在不斷改進的。總體來講呢,就是米酒的度數越來越高,酒液越來越清澈。
喝酒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其實是為了追尋醉酒時那種感覺。酒精度越高,那種感覺就來的越快。所以古人在釀酒時候,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度數。因為早先時候的米酒,度數實在太低了,想喝醉真的是挺不容易的,基本上都會先喝撐。
比如秦漢時候,米酒的度數也就4°左右,這還是“掌握核心技術”的酒,至于老掛在嘴邊的“一壺濁酒”,就是連4°都沒有的帶有些許酒精的稀米湯。這種度數,跟現在水啤差不多,再想想現在有人喝啤酒一桶的不醉的,你就不難理解那時候的人為什么那么能喝。所以魏晉之前,喝“一石”(漢一石約40斤)也不稀奇,比如劉備的老師盧植就能喝一石(后漢書記載)。是不是很恐怖的量?想喝這么多酒要去多少趟茅房啊,只能說酒量大首先要腎好。
隨著工藝的改進,中國米酒度數不斷攀升,到唐時,好酒能達到8-12°左右,顏色也變成琥珀色,你說它是黃酒也是可以的,只是還沒有達到巔峰。我特別喜歡唐代詩詞里對好酒的描述,畫面都極美:“玉碗盛來琥珀光”“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當然,唐朝時候,能釀出來成黃色的好酒還是少。大部分還是度數偏低、漂浮著發酵殘留物的濁酒,比如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就是當時普通人家釀的普通的酒,是不是措辭逼格爆棚?但味道嘛,肯定沒有琥珀色的米酒好。
米酒最終品質穩定下來是在宋朝。此時好酒度數能達到14-18°,這也基本是釀造酒的度數極限了,正如前面所說,度數再高,連產生酒精的酵母菌都受不了。這時正兒八經按工藝做出來的米酒,基本上就是現在的黃酒了。
最牛的是,唐朝時候釀酒,已經懂得通過低溫加熱工藝,給剛釀好的酒滅菌。這種思路的技術換個名詞你一定聽說過,那就是“巴氏消毒法”(思路相同,但操作還是有點區別的)。這種技術,比西方早出現了至少800年。
通過這種滅菌方法,再加上酒度比較高,彼時的好酒封存起來,能放很長時間不酸敗。這樣酒就能長途運輸,另外就是“陳藏”才能實現,通過陳藏,可以大大提升米酒(黃酒)口感、風味。
另外米酒度數的不斷攀升,就意味著酒量的不斷下降。說“這人酒量真行”的描述,就從秦漢的“一石”變成了唐朝的“一斗”(一石的1/3),再到宋朝能喝個三升(3斤)就算很不錯了。到現在喝黃酒,酒量大喝3斤也是常有的。
后來到了元朝,人們發明了蒸餾酒,那時候白酒還不叫白酒,叫“燒酒”“燒刀子”“阿力吉”,被稱為白酒是建國以后的事情了。它直接將糧食和發酵的曲伴到一起,放在窖池里發酵后蒸餾,這樣蒸餾出來的酒度數超級高,能達到60-70度,喝一口簡直就像有人拿一把銼刀在你的喉嚨里摩擦~摩擦~。現在的白酒原酒出來基本就是這個,我們喝的成品酒一般是降度到40-52°左右,還要經過陳放、勾調處理等復雜的過程。
雖然古人一直在追求酒度數的提升,但是度數更高的蒸餾酒——白酒,自從元朝出現后,很長一段時間并沒有得到主流社會的追捧。因為白酒的度數太高了,醉的太快,口感也太沖,這與明清時候文人追求“微醺”的感覺并不符合,所以黃酒依然是大眾的主流用酒。
但是白酒也有自己的優勢:想達到同樣的醉酒程度,白酒比黃酒便宜的多,而且勁夠大。所以慢慢就受到底層勞動人民的追捧。特別是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國百年的屈辱史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戰亂頻繁、天災人禍,用來釀黃酒的小米、大米、糯米,都不夠人吃呢,哪還有多余的拿來釀酒。更何況打仗導致運輸困難,黃酒保存不好就變質,導致黃酒愈發的貴了。
而釀白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并不是主食,高粱桿還是修河提的必不可少材料。成本低,勁大醉的快,保存方便。這些特點在亂世時期,那可是無可取代的巨大優勢啊。于是白酒就在這個時期,勢不可擋的反超黃酒,成為飲用量最大的酒。但即使是這樣,黃酒依然倔強的流行于上流階層,講究的宴請還是少不了。
直到1949年,無產階級鐵拳橫掃一切,新中國成立了。
一方面是領導層當初大多是苦哈哈喝出身,就算不是,在隨后抗戰過程中也過得挺艱苦,那都是喝慣了白酒;最重要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勒緊褲腰帶前行,糧食一直緊缺,酒當然就更稀缺了。所以自上而下都推崇白酒,甚至在制定“五年計劃”、國家戰略時候都有白酒的內容,講究的是怎樣用更少的糧食釀出更多的白酒。所以就在這種環境下,白酒徹底把黃酒擠到犄角旮旯里,成為絕對的“霸主”,一直延續至今。
這就是米酒和白酒的過往與關系。另外很多人覺得黃酒就是南方的產物,其實在白酒占據主流之前,全國各地都有好的黃酒。北方以小米、黍米釀造的米酒,歷史上也是有許許多多出名的好酒。只能說古時候好酒不分南北,就看哪家技術強、口碑好。
以上內容部分具體數據,參考了王賽時老師的《中國酒史》
最后打個廣告,如果你喜歡黃酒微醺、慢醉的感覺,趁著秋日漸涼,可以品嘗下我的【牧云·中華米酒】,是用紅小米釀制的北方黃酒,微甜適口,最重要的是沒有傳統黃酒的藥陳味,口感上也許會讓你驚喜哦。在公眾號內和淘寶都可以買到。
9. 中國古代有啤酒嗎為什么
我國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歷史,但是市場消費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紀末隨帝國主義洋槍洋炮一起進來的。在中國建立最早的啤酒廠是俄國人在哈爾濱八王子建立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此后五年時間里,俄國、德國、捷克分別在哈爾濱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廠。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英德釀酒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2000噸,這就是現在青島啤酒廠的前身。1904年在哈爾濱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
10. 我國古代的原始啤酒
中國古代的名酒品牌很多,不一一列舉,今天我們就說一下他的來源,非常有趣:有“上天造酒說”、“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黃帝造酒說”、“杜康造酒說”等各種說法。傳說是非常之多。 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先為大家介紹一下上天造酒的傳說。感興趣的朋友,我們可以以后再探討。茅臺酒有一種飛天茅臺,這個創意就是來自于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傳說:中國古代傳說,酒是由上天的一種“酒星”發明制造。 “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并矣” 。也就是說,自從有了天地,天上有一個專門制作酒的星座,就開始生產酒。然后這個技術就傳到人間,人們就開始釀酒了。
在我國的很多古書里,都記載了這個事情的存在。3000多年之前的《周禮》這本書,詳細描述了上天“酒曲星”的存在。是28星宿之一。
根據《晉書》中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按照這個說法,造酒的星座叫酒旗星 ,而且不止一顆,有三顆之多。 說明天上造酒的規模還比較大,不是單個神仙在造酒,而是開了酒廠。
大詩人李白《月下獨酌;其二》寫下了“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的名句;李賀在《秦王飲酒》中也有“龍頭瀉酒邀酒星”的詩句。就說上天也喜歡喝酒,天上的神仙,也都是些酒鬼。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看到,其實在中國古代商周時期,中國人就開始喝酒了。所以說中國人愛好喝酒的這個傳統,可能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靠前的。也就是說中國剛踏出原始社會,在溫飽問題都完全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釀造美酒。
在我國的西安,也就是古代的長安,曾經出土了漢代御酒,經過考證是一種糧食酒,至今仍香味醇厚,可以直接飲用。跟現代產的酒,經過鑒定沒有任何區別。這恐怕是目前仍然保存了最古老的名酒了。也可以說是目前能夠得到的最珍貴的酒了。有富豪曾經出價2000萬元,想把這個酒買下來,但是國家拒絕了。目前這個酒在山東省博物館展出。
各位愛好美酒的朋友,對于漢朝的酒,你是不是也想品嘗一下什么味道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