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鳥飛在空中,或者假設人在空中懸浮,會不會被雷劈?那么之間的電勢差是什么情形?
電流會通過人體,閃電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電壓大到可以把空氣的一條通道電離。為了能量最低就會經過所有電阻比空氣小得多的物體。人的電阻比空氣小。因此會經過人體。
小鳥同理
二、大氣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層
樓上回答錯誤
選B
對流層的各種天氣變化影響著生物的生存和行為,對流層是大氣層中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系最密切的一層。
三、我們住的是地球的表面還是地球的中間?
從內到外:地核-地幔-地殼-大氣層(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 大多數人住在地殼表面,直接和對流層接觸,少部分人住在地殼內部,個別人處于高層大氣之外了
你覺得是在表面還是在中間呢?要看你怎么看了
四、太空怎么來的?為什么我們人主宰著世界?
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大氣層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
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層(10~40千米)、中間層(40~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37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進入中間層。人造衛星的最低軌道在熱成層內,其空氣密度為地球表面的1%。在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從嚴格的科學觀點來說,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逐漸融合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指出,目前還不可能提出確切和持久的科學標準來劃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的界限。近年來,趨向于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為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五、關于地球大氣層厚度的假設
大氣層有多厚,這的確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問題。人類經過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對大氣層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了。整個大氣層可以分成幾個層。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云、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么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內,即電離層之內作為大氣的高度,即大氣層厚1000千米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云、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么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內,即電離層之內作為大氣的高度,即大氣層厚10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