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年份”是什么概念
葡萄酒的年份要看產地,區別南北半球。
在北半球,葡萄酒的年份為葡萄的“生長”年份。釀制一般葡萄酒的葡萄株于2-3月發芽,9-10月采收,此時葡萄酒的年份與采收年份保持一致。而一些特殊的葡萄酒會出現采收年份和生長年份有出入的情況。比如冰酒,要求至少零下7度采收,這時往往已經是第二年的1月,此時葡萄酒的年份為葡萄的“生長”年份,比采收年份早一年。
在南半球,葡萄酒的年份為采收年份。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一般9月發芽,次年2-3月采收。可見,同一年份的澳大利亞葡萄酒和法國葡萄酒相比,澳大利亞葡萄酒要多陳年半年。
國內很多酒商刻意炒作“年份酒”的概念,說標注了年份的酒要優于沒有標注年份的葡萄酒,或者說年份酒是莊園酒行列,都是謬論。其實,除了香檳和波特一類的加強酒,一般的葡萄酒都是有年份的,可以靠年份分辨出適合自己口感的產品,特別是葡萄酒是否達到適飲期。比如很多人說2007年波爾多不是個好年份,其實不過是2007年葡萄酸度糖分不足以釀制能陳釀幾十年或上百年的葡萄酒,但并不影響2007年成為一個簡單清新易飲同時性價比又高的消費選擇。
只有“年份香檳”或者“年份波特”是有意義的。因為這類酒一般采用多個年份混釀,一般不標注年份。只有當年葡萄質量特別好的時候,酒農才會只使用這一年的葡萄單獨釀制一款酒。而做出這一選擇的同時就意味著混釀產品少了一個優質年份來拉高整體水平,可以看做是一種犧牲吧。所以此時“年份”就有了更加豐富的意義,也因此帶有“年份”的產品價格就會更加高昂。
丹麥的車厘子紅酒好喝嗎?
據考證,500年前,當時的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的勢力觸及到西歐一帶,當他品嘗到西歐出產的車厘子后,非常喜歡,決定引進在丹麥進行種植。“南橘北枳”,幾年后在丹麥栽種的車厘子成熟后,人們發現其口感不甜并又酸又澀。腓特烈二世國王很為惱怒,下令苗木匠們進行嫁接改良。盡管苗木匠們付出了努力,但由于地理條件的客觀原因,在北歐始終無法種植出可以當水果食用的車厘子,因此,人們只能將果實壓榨后制成果汁來食用。但這無形中在丹麥和北歐形成了大面積的車厘子樹的種植,并培育出了一種新型車厘子--史蒂文.拜耳車厘子,這是當時人們以著名的苗木匠的姓名來命名。
一百多年前,當時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八世邀請法國著名的釀酒大師HARALD去丹麥為王室釀造一款專屬酒。當Harald來到丹麥后,驚奇的發現王室腓特烈城堡栽種著大量的車厘子樹,而史蒂文.拜耳車厘子的低糖度和酸澀度的特性剛好是符合釀造高檔酒的要求。當奇思妙想得到王室支持后,Harald潛心于車厘子酒的釀造。歷經幾年的試驗,當車厘子酒釀制成功后,克里斯蒂安八世品嘗后覺得偏甜,但王后卡蘿琳覺得甜味正好能平衡紅酒的酸澀口感,于是釀造配方被保留下來了。由于王室的肯定和鐘愛,車厘子酒迅速在北歐貴族和上流社會中流行起來,也引發了民間的廣泛追捧和仿效。
產地:純釀車厘子酒的生產主要集中在丹麥及北歐部分地區,丹麥洛蘭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產區,這里集中了以丹麥王室腓特烈城堡,史蒂文.拜耳,弗雷德等為代表的著名品牌。由于歷史原因,丹麥是史蒂文.拜耳車厘子的主要產區,瑞典,挪威,芬蘭的南部也有少量種植。
純釀車厘酒色澤鮮艷而濃郁,在水晶酒杯中呈現出紅寶石般的誘人色澤,被北歐人尊崇為“液體紅寶石”。而腓特烈城堡在丹麥幾乎是家喻戶曉,因為這里出產全球唯一純正的“車厘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