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陸軍部將單兵口糧細分為4種:
A口糧:新鮮食物,所有軍用口糧中最少見的,也最寶貴.
B口糧:罐裝食物,主要為仍需加工的半成品.
C口糧:罐裝食物,即時可吃
D口糧;濃縮巧克力
美國的戰時物資供應充足,顯示出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美軍官兵每人都配備幾套卡其布軍服和呢料軍服;另外還有工作服、夾克、大衣、鴨絨睡袋、皮靴、雨衣等等。在食品方面,最具特色的是花樣翻新的各式罐頭。
1937年,美國的霍梅爾食品公司首次生產了“罐頭午餐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帕姆罐頭午餐肉成了二戰盟軍食品中的主要蛋白質來源。
美軍食譜,中午和晚上,有罐頭食品燉梅干,在廢罐頭上加熱的肉末雜菜,肉大部分是斯帕姆午餐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野戰食品發展很快。野戰食品的種類超過23種。 C型食品(單兵作戰食品)是在二戰中最常見、士兵們吃得最多的伙食。它約重 3千克,有11種餐可供士兵選擇,其中5種含有豆類。美軍還為特種作戰小分隊,包括進行叢林戰和山地戰的部隊,研制了特殊食品,稱為 B型食品,主要配給10 0人的小分隊。
美軍在二戰時廣泛使用工業化生產包裝的戰斗口糧(Combat rations),其演變和配方相當復雜。朋友們看二戰片時常聽說有三種,即C口糧(C ration),K口糧 (K ration)和D口糧(D ration)。
C戰斗口糧是從1938年開始研制的。美軍C戰斗口糧特別設計用于沒有餐廳的實戰條件下的部隊,要求便于單兵攜帶,滿足三餐營養。
C戰斗口糧包裝在6個小鐵皮罐頭內和一個附件包。其中三個鐵皮罐頭是肉類,稱為M成分。另外三個鐵皮罐頭是面包類,稱為B成分。6個罐頭組成一天的口糧。多數情況下美軍C戰斗口糧為冷餐。但也可加熱食用。
C口糧最初的包裝
M成分有多種配方:有肉和豆類,肉塊和蔬菜,肉和通心面條,臘肉,雞蛋和土豆,肉和面條,豬肉和米飯,香腸和豆類,豬肉和豆類,臘肉和利馬豆,雞肉和蔬菜。這些東西煮熟后分裝在鐵皮罐頭里,裝在木頭箱或紙箱里運往前線。后勤人員配餐時根據不同配餐方案組合而成。例如:M1號組合方案包括火腿, 雞蛋和土豆,肉和豆類,雞,蔬菜;M4號組合方案包括豬肉和豆類,肉,通心粉,火腿,利馬豆。可以看出,無論哪種方案都兼顧了營養,熱量和口味。
B成分也有多種配方:有餅干,混合壓縮麥片,糖衣花生仁或葡萄干,速溶咖啡,蔗糖,速溶檸檬粉或橙粉,水果糖,果醬,可可飲料粉和褐色牛奶糖。后勤人員配餐時根據不同配方加入不同成分即可。例如B1號組合方案是:餅干,壓縮混合麥片,咖啡,方糖塊,糖衣花生仁。B4號組合方案與B1號一樣,只是用巧克力豆取代了糖衣花生仁。
把上述M1的三個罐頭和B4的三個罐頭放在一起就是一個C戰斗口糧。當然不要忘了配發一個附件包。附件包里面有九只高級香煙,凈化水藥片,火柴,衛生紙,口香糖和開罐頭器。
還有一種在二戰期間被美軍廣泛使用的是K野戰口糧(K Field Rations)。K口糧最初于1942年起被美國陸軍采用,最早使用K口糧的部隊是傘兵。
早期的K口糧是包在棕色紙盒里。后來發展成彩色紙盒,早餐盒為棕色,正餐盒為綠色,晚餐盒為蘭色。這種顏色的區分使士兵們很容易選擇自己需要的食物種類。
K戰斗口糧的正餐盒,內有奶酪罐頭,餅干,糖果,口香糖,飲料粉,砂糖,鹽片,香煙,火柴,開罐頭刀和木勺。
下為K戰斗口糧的午餐組合包括1罐繪牛肉燉菜,8塊壓縮餅干,8小塊巧克力,1盒香煙(駱駝,黑貓,切爾西,切斯特菲爾德等),1盒火柴
K戰斗口糧的晚餐盒,內有肉類罐頭,餅干,肉羹,糖果,口香糖,速溶咖啡粉,砂糖,香煙,開罐頭刀,衛生紙和木勺。
K戰斗口糧由于提供的熱量不足所以二戰后既被淘汰
另一種戰斗口糧D在二戰中是非常有名食品。它的成分就有一種,巧克力糖。D口糧是高熱量的高級食品,由于所有的人都喜歡吃巧克力,美軍也把D口糧當作鼓勵士氣的好東西。D口糧重124克,由位于賓夕法尼亞州荷西市的荷西公司生產。順便提一下,荷西也是溫特斯中尉的老家。“荷西”熱帶巧克力(Tropical)是荷西公司于1943年根據軍方要求研制出的耐熱型產品。
荷西巧克力以它不可抗拒的味道,在物資極其匱乏戰爭中風行全球,是最受歡迎的食品,也成了美國文化的象征。在電視劇“兄弟連”里就有一個鏡頭,E連的韋伯斯特把巧克力送給了一個從未品嘗過巧克力的荷蘭孩子。
巧克力、可口可樂口香糖和野戰飯盒,曾是二戰中美國官兵隨身不離的幾件受用物。自詡“二線球隊”的美國,直至1944年才大規模參戰,400萬出境軍人,一年里竟然喝掉10億瓶可樂。外表吊兒郎當的美同大兵,所到之處,總是嚼著巧克力和口香糖,高興時還向周圍兒童撒發。那些被戰禍搞成破落戶的西歐人,看著羨慕不已。這種野戰飯盒,不僅有涂好黃油的面包片、午餐肉、沙拉作料,還夾有兩支“駱駝”牌香煙和3根火柴,飯后還可抽上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