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一下蘋果ipa應用商店打不開,為什么
相信很多朋友在 App Store 應用商店下載軟件時,都有遇到打不開 App Store 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有二種原因導致 App Store 打不開,一是蘋果的服務器器問題,這個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比較少;二是我們自身網(wǎng)絡的問題。下面主要介紹下怎樣解決自身網(wǎng)絡問題的方法。
工具/原料
iPad
方法/步驟
當遇到 App Store 在嘗試多次都無法打開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先把 App Store 從后臺關閉。連接按二個主屏Home鍵,在后臺找到 App Store 應用,向上滑動把 App Store 拖出去。
如果把 App Store 從系統(tǒng)后臺關閉,還是不能打開的話,那應該是跟當前 iPad 上的 DNS 服務器地址有關系。接下來在 iPad 的主屏上找到“設置”應用,點擊打開,
在設置列表的左側點擊“無線局域網(wǎng)”一欄,
接著在右窗格中可以看到當前 iPad 連接的無線網(wǎng)絡,請點擊右側的嘆號圖標,
隨后可以看到 iPad 上的無線網(wǎng)絡參數(shù),點擊 DNS 這一欄右側的 IP 地址,
接下來在 DNS 中輸入 8.8.8.8 或 114.114.114.114 地址,再點擊頂部的“無線局域網(wǎng)”返回,
隨后再點擊查看無線網(wǎng)絡的網(wǎng)絡參數(shù),確保 IP 址,子網(wǎng)掩碼,路由器,DNS 都有對應的 IP 地址。如果有的顯示為空的話,請等待一下。
最后再打開 App Store 應用商店,看是否可以打開。
你多打開幾次也不能打開嗎?有試過換一個網(wǎng)絡沒,還有就是注銷
應用商店賬號,然后重新登錄試試
關于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國際語音協(xié)會制定的記錄語音的一種符號體系。原義國際語音字母,簡稱IPA。19世紀末期 ,西方語言學界鑒于當時的語言注音方案紊亂,對研究和教學都不利,一些學校的語言教師在英國倫敦成立了“語音教師協(xié)會”。他們共同討論、制定一套國際語音字母方案。這個方案由英國的H.斯維特倡議,由法國的P.帕西、英國的D.瓊斯等人于1888年完成,發(fā)表在該協(xié)會的刊物《語音教師》上。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音標表。其后協(xié)會逐漸發(fā)展,各國語音學教師入會,1897年協(xié)會改名為國際語音協(xié)會。國際音標表業(yè)已經(jīng)國際語音協(xié)會多次修訂補充,現(xiàn)在通行的是1979年修訂的方案。
早期的語言學家因各人研究需要,自定標音方法,不便交流。國際音標發(fā)表后,嚴格規(guī)定以一符一音為原則。使用拼音方案的語言,同一字母在不同詞中常有幾種讀法。此外,在不同語言中,同一個音有不同的拼法。國際音標表的排列,輔音大致按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來定橫縱坐標,元音按舌位高低前后來定位置,便于分析和掌握。
國際音標所用字母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但人類語音差異甚大,有限的拉丁字母遠不夠用,就以改變字形和借用別的語言字母的辦法來補充。為照顧習慣,多數(shù)符號以仍讀拉丁語或其他語言的原音為原則。目前通行表上的音標計有輔音72個,元音23個,用來標注語音已大致夠用。
這個國際音標表是英、法兩國的學者創(chuàng)訂的,主要適用于標注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語言。它發(fā)表后,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通行。美國人多數(shù)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語的符號。漢語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國際音標表內所定的聲調符號只有分為高低的平、升 、降和兩上凹凸調共8種 , 這對研究描寫聲調語言是不夠的 。趙元任提出了聲調的五度制調符,稱為“聲調字母”,發(fā)表于1930年的《語音教師》上,它適用于一切聲調語言,已為國際多數(shù)學者所采用。
一、國際音標及其制定背景
音標是記錄音素的標寫符號,它是研究語音和記錄語音必不可少的工具。根據(jù)使用范圍的不同,可把音標分兩種,一種是適用于某一種語言的,如漢語拼音只適用于漢語,俄語的斯拉夫音標適用于俄語,英語的韋氏音標適用于英語;一種是世界通用的,可以用來記錄人類所有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比如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它可以說是社會科學文化和語言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語言學本身的發(fā)展是國際音標產(chǎn)生的內因,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是國際音標得以產(chǎn)生的外因。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結構主義的革命。十九世紀的下半葉,門捷列夫創(chuàng)立了“化學元素周期表”,把當時人們已經(jīng)認知的各種元素加以分類排列,從而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規(guī)律。科學家們從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得到了莫大的啟發(fā),利用這個周期表去探求新的元素。1897年,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電子,通過一系列實驗和研究,揭開了原子核的奧秘,認識到原子也是由一定的結構構成的,其核心部分(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這一系列的成就,促使人們去思考并進而認識到,任何客觀對象,都存在著復雜的層次結構,其結構單位的排列與組合,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的。
而語言學本身在十九世紀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這時建立了歷史比較語言學,對印歐語系的諸語言的歷史進行比較,產(chǎn)生了一整套研究理論和方法,尤其是歷史比較方法的運用,對許多學科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語言學從此擺脫了長期以來作為別的學科的附庸的地位,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隨著語言比較研究的深入,語言學家們已經(jīng)認識到記音符號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迫切需要一套能記錄所有語音的符號系統(tǒng),以便于語音研究和語音教學。
在這樣的內因和外因的動力影響與推動和促進下,國際音標已是呼之欲出了。
1886年,一些語音學工作者和語言教師,為了語言教學和研究,在英國倫敦成立了國際語音學協(xié)會。主持協(xié)會的人有法國的保爾?帕西(P.Passy)、英國的瓊斯(D.Hones)等。協(xié)會的會員一開始就具有國際性,來自歐洲的許多國家。同年5月,協(xié)會出版了一種刊物,定名為《語音學教師》,其內容完全用音標印刷(該刊1971年更名為《國際語音學會學報》)。
協(xié)會的會員們共同制定了音標的生理基礎,即音標所標注的音素應該是人類的發(fā)音器官的各個部位能夠發(fā)出來的語音,而且是各種不同的語言實際上存在的語音。據(jù)此,他們擬定了一套語音符號,把每個不同的音素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出來。
協(xié)會成立之初,音標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各用各的音標,比較混亂,影響了語音研究和相互的交流。鑒于這種情況,葉斯柏森給帕西去信,建議制定適用于所有語音的統(tǒng)一的音標。這封信刊登在1886年第7期《語音教師》上,得到了協(xié)會會員的熱烈響應。帕西根據(jù)斯威特(H.Sweet)提出的草案設計了一套記音系統(tǒng),幾經(jīng)磋商修訂,于1888年刊登在《語音教師》第八期,這就是國際音標。國際音標表后來便經(jīng)常刊載在會刊上,以便于語言學工作者學習和使用。
國際音標最初是以記錄歐洲各國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的,音標還不是很多,后來,隨著對語言研究的深入,加上許多國家的教師紛紛入會,接觸到的語音音素越來越多,原來的符號已不夠記錄新的音素了。于是學者們又不斷修訂完善國際音標,改良不合適的符號,并且擴充字母,以滿足記錄不同語音的需要。目前我們能見到的國際音標,是修改至1979年的版本。
國際音標是按照人的發(fā)音器官的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縱橫排列音素的,對人類所有語音音素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類。發(fā)音部位有雙唇、唇齒、齒間、舌尖前、舌面前、舌面后等11種,發(fā)音方法有塞音、檫音、塞檫音、鼻音、邊音等8種。每個音素都可在縱橫交叉點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即既有一定的發(fā)音部位,又有一定的發(fā)音方法。每個音素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在部位方面與別的音素相區(qū)別,就在方法方面與別的音素相區(qū)別。這同顯示了基本元素的化學性質的元素周期表在形式上非常相似。國際音標表也顯示了基本音素的性質:每個音素都通過自己的區(qū)別特征同其它有共同特征的音素相聯(lián)系,聚合成群,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與別的音素組合。
國際音標是以人類所有語音為對象制定的,可以用來記錄任何語音系統(tǒng)的音素。國際語音協(xié)會在公布國際音標方案時還說明了制定這個方案的原則,其中第二條指出:“好些語言里都有的音素在每個語言里都用同一個符號。很相近的音素也是如此。”所以國際音標是世界通行的,代表的音素是唯一的,如果幾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的語音使用了國際音標中的同一個符號,那就只能說明這幾種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中都有這個音素,并且音色完全是一樣的。例如我們學習漢語或英語,會接觸到[p].[l].[n].[m].[a].[o].[u].[i]等音素,這說明漢語和英語都有這些音素。
的確,國際音標的許多變通使用字母記音的方式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例如國際音標使用了小寫尺寸的大寫字母、倒寫字母、反寫字母、合體字母、雙字母、添加附加符號等等,基本上以拉丁字母(僅少量借用希臘字母)就構成了記音體系,滿足了記錄不同語音的需要。而且這種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國際音標自公布以來,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正如國際語音學會在其成立60周年的簡史中所言:“不但學會的官方出版物用國際音標記音,各國跟學會沒有關系的作者,在許多字典和教科書里也用國際音標記音。更加重要的是,學會的特殊字母,有的得到非洲一些語言正式采用,成為通行的文字。”
二、國際音標的特點與作用
國際音標有以下一些特點與優(yōu)點:
第一,記音準確。國際音標是一音一符,一符一音。即一個音素只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符號只能代表一個固定的音素。比如漢語拼音中的“pa.zhang.ai.ian”,其中的四個a其實是四個不同的音素,但都用一個字母a表示,國際音標則分別用A.§.a.ε(或P)四個不同形體的字母表示這些不同的音素;又如漢語拼音中的i,代表三個音素,國際音標就用三個不同的符號表示。
第二,形體簡單清晰,便于學習運用。國際音標制定原則第五條規(guī)定:“新字母樣子要跟老字母相似,可以一看就想到是代表哪一類音。”所以國際音標符號所代表的音素在很大程度上盡可能與傳統(tǒng)的拉丁字母所表示的音類一致,例如字母b.p.m是唇音,國際音標就用來表示雙唇部位的音素,其中雙唇部位送氣的p增添附加符號h構成,其它如d.t表示舌尖中音,g.k表示舌尖后音,都“依國際習慣決定羅馬字母的音質”(國際音標制定原則第四條規(guī)定),所以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
因此采用世界上最通行的26個拉丁字母作為符號基礎。在字母不夠用的情況下則采用一下一些變通的辦法:采用小寫尺寸的大寫字母:如AIE;顛倒字母:èoC;用兩個字母表示:ts.ts.tT;合體字母:P.¢.£;字母變形:S.?.t.ê.÷.?.?;附加符號:?.pH.k ‘. a);采用希臘字母:B?T,等等。這些方式,既充分運用了傳統(tǒng)字母,又在傳統(tǒng)的基礎時有所創(chuàng)新,可以說是不造字母而又產(chǎn)生了新的字母形式,人們見到國際音標都似曾相識,沒有陌生感,在感情上就易于接受,而且既便于認讀,又便于書寫,滿足了各種各樣音素的記音要求。如果設計者當初不是這樣靈活運用字母而采取完全重新創(chuàng)造字母符號的方式來記音,不但技術上有難度,而且人們重新學習一套符號也將十分吃力,而音標的推廣也將是困難重重。
第三,使用靈活。國際音標表上的符號是有限的,在記錄一些語言時,不免要碰到一些比較特殊的音素,因此可以根據(jù)國際音標制定的原則,創(chuàng)造新的符號。比如1979年增補了一個舌面前、低、圓唇元音,即[a]的圓唇音,這個元音是由字母o和E兩個合體構成的。這是符合國際音標符號的構成方式的。此外國際音標還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附加符號,這些符號有三十余個,也是國際公認的,如“~”放在元音字母上,表示鼻化元音,“h”放在字母的右上角,表示發(fā)音時送氣,“:”放在元音右面,表示長元音,等等,這樣,既準確地區(qū)分了音素的音質,又避免了創(chuàng)造新的字母,簡化了國際音標的符號系統(tǒng)。
國際音標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學習語音。我們學習一種語言的語音,如果掌握了國際音標,不但可以做到無師自通,而且還可以準確細致地掌握語音音素,很好地區(qū)別易于混淆的音素。國際音標一符一音,一音一符,它所代表的音,和實際語音音素是相同相近的,只要按照音標發(fā)音,就能準確讀出一個詞的音來,哪怕這個詞我們還不會使用,但不妨礙我們認讀。尤其是學習外語,國際音標可以說是絕好的工具。比如目前國內出版的英語詞典,無論是大型的還是小型的,都是用國際音標注音的。通過詞典的注音,我們可以準確地發(fā)音。例如英語單詞“good”,正確發(fā)音是[gud],但是因為普通話沒有濁輔音,很多人把這個詞中的濁音清音化了,念成[kut],如果學習了國際音標,知道g和d代表的是濁音,而不是漢語拼音中的g和d,就不至于把音發(fā)錯了。
第二,有利于語音研究。研究語音,難免要涉及到古音和方音,這時就需要一套音標來標注相關的音素,國際音標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古代漢語中要系統(tǒng)的濁輔音聲母,而現(xiàn)代漢語除了m.n.l等幾個音外,并沒有古代那樣清濁成系統(tǒng)對立的濁輔音。我國方音眾多,差別很大,要研究方言概況,描寫方音系統(tǒng),也需要要一套完整的記音符號,這就只能使用國際音標。離開統(tǒng)一的國際音標,我們無法把古代的和方言中特殊的音素記寫下來。假如我們還像古人那樣用漢字“幫、旁、并、明、定、照”之類來表示,就很難把其中的各個不同的音素分析出來,也不容易講得清楚。
即使是分析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語音系統(tǒng),也要借助國際音標,單憑漢語拼音是不夠的。例如漢語拼音bi.zi.zhi三個音節(jié)中的i,其實是三個不同的音素,第一個音節(jié)中是舌面前音,第二個音節(jié)中是舌尖前音,第三個音節(jié)中是舌尖后音,國際音標用三個不同的符號表示。類似這樣的差異情況還有不少,國際音標可以細致地不這些不同的音素區(qū)分開來。所以國際音標對于我們認識和學習普通話語音,也不無幫助。
三、國際音標的學習
學習國際音標,首先要破除對它的神秘感,同漢語拼音一樣,國際音標其實也是一套記音符號,只不過它不是針對某一種語言設計的,而是以人類所有語言的語音為對象就是了。漢語普通話的音素,同樣可以用國際音標記錄,而且還可以把普通話中的音素更加細致地區(qū)別開。筆者曾經(jīng)碰到好幾個學生,問國際音標記錄的是什么音,怎么念。尤其是掌握了漢語拼音方案的學生,對國際音標更是轉不過彎來,總是覺得國際音標有點怪里怪氣,有點不可思議。的確,有些學生念了幾十年拼音,認為用字母b表示雙唇不送氣清塞音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突然接觸國際音標,把個好好的b用[p]來表示,這一下子確實難以接受。至于其中表示舌尖后音和舌面音的符號,就更覺得別扭了。
其實,平心而論,國際音標記錄語音,其符號選擇與排列方式比漢語拼音更有規(guī)律性,更容易掌握,例如普通話中有三對塞音,普通話用b.p.d.t.g.k六個字母表示,而國際音標只用了p.t.k三個字母,由于三對塞音主要是送氣與否的差別,所以國際音標用了附加符號來區(qū)別送氣的輔音。普通話中三對六個塞檫音也是送氣與否的對立,國際音標作了同樣的處理,只用三個符號記錄,而且因為塞檫音具有塞音和檫音的特點,所以這三組音素用雙字母表示,塞音的成分選擇t為符號,檫音的成分則選擇同部位的檫音符號構成,如ts.ts‘。認識把握了國際音標的排列和構成規(guī)律,掌握起來就不難了。
當然,為了更準確地掌握國際音標,初學者最好把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對照排列起來學習,看看它們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這樣便于掌握。下面是國際音標和漢語拼音聲母和輔音的比較表:
(表格內容無法粘貼,請查看鏈接)-引用者mswc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形式上,國際音標同漢語拼音有相當大的差異,普通話22個輔音,只有f.m.n.l.s五個輔音書寫相同,其余十七個都不同。有些差別很大,有些只是附加符號的差別。學習就要仔細比較,既要注意大的差別,也要重視小的不同。其中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的6個塞音和6個塞檫音值得注意,國際音標每組字母形式相同,只是第二行為送氣音,增加了送氣符號“‘”。比如三組塞音,漢語拼音表示送氣音的,國際音標正好相反,表示不送氣音,漢語拼音的送氣音,國際音標在不送氣字母符號的上面用送氣符號表示。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這12個國際音標就可以很容易掌握了。
漢語拼音的韻母有39個之多,如果一個一個與國際音標對應,比較麻煩,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可以通過元音對比來掌握,普通話有十個元音,下面是與國際音標的對照表:
(表格請參看鏈接)
從單元音看,有o.i.u三個相同,其余7個不同,但是不難掌握,畢竟數(shù)量有限。在掌握了這些單元音后,進一步組合成韻母就不難了,當然要注意單元音進入韻母組合中的一些變化,如韻母ai.a.ang.ian中的a,國際音標分別是用a. A.§.§,ian.üan用ε。
為了同一般字母符號相區(qū)別,國際音標通常用方括號[ ]表示。
國際音標記音有寬式和嚴式兩種。嚴式記音要求只要一個音素有區(qū)別就要使用不同的符號,一般又叫音素標音法,同一音位中的各個變體都要使用單獨的符號記錄。寬式記音對于沒有意義區(qū)別的幾個音素使用一個符號記錄,實際上記錄的是音位,是音位標音法,屬于同一個音位的幾個不同音素,只使用一個符號記錄。例如英語中基本上沒有不送氣的清塞音,送氣與否并不區(qū)別意義,所以我們所接觸到的一般英語詞典中的送氣音,也沒有使用附加的送氣符號,原因就在于此。如person.tool.kind中的p.t.k是送氣的,而spring.stand.sky中的p.t.k是不送氣的,但它們都用[p].[t].[k]來表示,這就屬于寬式記音。
寬式和嚴式標音各有作用。采用寬式標音法,可以用少數(shù)符號概括多數(shù)音素,而且不妨礙語言的表達,有利于學習和運用。嚴式標音法可以細致入微地描寫音素的差別,有利于分析描寫和比較語音。一般而言,如果是注音,記音,可采用寬式標音法,如果是分析比較語音的差別,就要采用嚴式標音法。在講音位互補時,在講條件變體時,屬于同一個音位中的各個音素,只能用嚴式國際音標來表示和表述,例如普通話屬于/a/音位的四個音素,屬于/i/音位的三個音素,都必須用嚴式音標法才能表示出來,沒有一個符號,口頭上空說,有關的理論問題就很難說清楚。因此,作為語音理論的內容來學習國際音標,我們要求掌握嚴式記音法,以便更好地認識把握國際音標的特點。
四、國際音標的認讀
關于國際音標的讀音,也就是元音和輔音的讀音問題,我們重在從理論上認識掌握,重點是漢語普通話的所有音素的發(fā)音。因為國際音標所涉及到的是人類所有的語音,我們不可能都掌握。而掌握了有關理論方法,今后個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學習。
1.元音的認讀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圓展決定的,因此,每個元音的音色,都有這樣三個方面。所謂舌位,就是發(fā)元音時,舌頭隆起點在口腔中的位置。口腔開口度越小,隆起點離上腭就越近,舌位就越高,反之,舌位就越低。發(fā)音時舌頭前部隆起,就是舌位前,反之就是舌位后。嘴唇的圓展指發(fā)元音時雙唇是撮起攏圓還是自然展開。
舌位的前后和高低,雙唇的圓展,都影響到元音的音色。換言之,這三個方面任何一點發(fā)生變化,都將改變元音的音色,從而發(fā)出不同的音素來。例如漢語普通話的i,就是舌位前、高、不圓唇元音,o就是舌位后、半高、圓唇元音。
學習元音,要讀準八個標準元音,掌握八個標準元音的發(fā)音特點。而且掌握了這幾個元音后,其它一些元音,可以類推掌握,比如嘴唇圓一點,比如口型開一點等等。元音除了要掌握八個標準元音外,還要注意普通話中的y和°、 。
每個元音都要求能描寫其發(fā)音特點。最好是不要死記,而是利用教材上的元音舌位圖來記,弄清楚元音發(fā)音的三個方面在舌位圖上是怎樣表示的,可以毫不費勁就記住了,大家可以試一試。
在元音舌位圖上,舌位的高低從上到下依次用四條橫線表示高、半高、半低、低,例如i是高元音,標在最上面,a是低元音,標在最下面。舌位前后是用兩條豎線表示的,左邊一條表示舌位前元音,右邊一條表示舌位后元音,例如i.a是舌位前元音,標在左邊,u.o是舌位后元音,標在右邊。圓唇與否分別以兩條豎線為界,凡是不圓唇元音,標在豎線左邊,如i.e.a.α不圓唇,都標在豎線左邊;凡是圓唇元音,都標在豎線的右邊,例如y.u.o是圓唇元音,就標在豎線的右邊。這樣,只要記住了各個音素在舌位圖上的位置,其發(fā)音特點很容易就描寫出來了。
2.輔音的認讀
普通話輔音的認讀對大家來說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難就難在要求從理論上掌握每個輔音的發(fā)音特點,能描寫每個輔音的發(fā)音特點,能夠進行比較分析。
輔音的特點是由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兩個方面決定的。因此分析每個輔音的發(fā)音方面的特點,都必須記住輔音主要有哪些方法部位和方法,我們這里主要要求掌握普通話的輔音的發(fā)音。
普通話有22個輔音,其中有一個是不能作聲母的后鼻音N(ng)。從發(fā)音部位看,普通話輔音有六種發(fā)音部位,從前往后依次是雙唇、唇齒、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這六種部位,自己可以從外向里,依次模仿體會,不難掌握。從發(fā)音方法看,普通話的輔音有塞音、塞檫音、檫音、鼻音、邊音五種發(fā)音方法,此外還分送氣音和不送氣音,只有塞音和塞檫音有送氣與否的區(qū)別,根據(jù)發(fā)音時聲帶是否振動,分濁音和清音,普通話只有m.n.l. N.?五個濁音,其余全是清音。在熟悉了這些基本知識后,再逐個地往里面添加輔音,比如雙唇是p.p‘.m,舌尖前是ts.ts‘.s。
輔音看起來很多,其實也不難記。雖然沒有元音那樣可以憑借舌位圖巧記,但也有一定的方法,那就是對比記憶。比如三組塞音和三組塞檫音都是只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區(qū)別,其它方面的特點完全一樣。因此這12個輔音可以分為6組來記憶,每組的差別只有送氣與否,其它幾個方面的特征完全相同,這樣記住一個,另一個自然就記住了。例如p.p‘的發(fā)音特點:
p:雙唇、不送氣、清、塞音;
p‘:雙唇、送氣、清、塞音。
這樣一對比,就特別好記了,大家在下面可以把其余幾組音素的發(fā)音特點也這樣進行對比描寫,分組記憶,就容易掌握了。
六個檫音,可按發(fā)音部位排列,除了?是濁音外,其余五個只有發(fā)音部位不同,其它方面相同,?也只是清濁有差別,所以也不難掌握。這樣,剩下的四個,也就容易掌握了,可以重點單獨記憶一下。
總之,國際音標并不難學,只要我們充分重視,仔細琢磨鉆研,就不難掌握。而且國際音標還非常有用處,通過國際音標,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語音,例如b.d.g.h,很多人在學習英語時都按漢語拼音的音色發(fā)音,結果都念錯了。如英語單詞have中的h,不少人按漢語發(fā)音念成舌面后檫音[x],實際上它是喉音[h]比漢語的[x]要靠后三個發(fā)音部位。學習了國際音標,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糾正自己不正確的發(fā)音。當然,想一點也不費勁就學好,也是不可能的。既然這是一個難點,那就一定要多下苦功夫,我們相信大家是能攻克這個難關的。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國際語音協(xié)會制定的記錄語音的一種符號體系。原義國際語音字母,簡稱IPA。19世紀末期 ,西方語言學界鑒于當時的語言注音方案紊亂,對研究和教學都不利,一些學校的語言教師在英國倫敦成立了“語音教師協(xié)會”。他們共同討論、制定一套國際語音字母方案。這個方案由英國的H.斯維特倡議,由法國的P.帕西、英國的D.瓊斯等人于1888年完成,發(fā)表在該協(xié)會的刊物《語音教師》上。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音標表。其后協(xié)會逐漸發(fā)展,各國語音學教師入會,1897年協(xié)會改名為國際語音協(xié)會。國際音標表業(yè)已經(jīng)國際語音協(xié)會多次修訂補充,現(xiàn)在通行的是1979年修訂的方案。 共有4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