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問你玩頭條的初衷是什么?有沒有敢想都不想直接回答的那種?
剛剛遇見頭條的時候,就像我第一次遇見她,不僅一見傾心,而且怦然心動。
在頭條里,我感到了一種召喚,這召喚,可以讓我在恍惚中清醒,可以讓我在孤寒時找到懷抱,可以讓我在瞭望中抵達故鄉。
在這里,我發現了一大批像我一樣孤獨的人,他們如同我失散多年的兄姐妹,如今又重新聚集在這里。
人需要傾訴,也需傾聽,傾訴可以讓疲憊的生命得到放松,可以釋放生活中的壓力;你也會在傾聽中,看見許多新鮮事物,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
傾訴,如一條江河奔流向大海,傾聽,像是沿著大地走向天空。在這個泥沙俱下的世界,傾訴和傾聽都是很奢侈的事,然而,在頭條里,垂手可得。
頭條,已改變了我的初衷,為了自慰自己的心靈,每個晨昏,我都會搬動一些事物,放在頭條里,沒想過有多少收益,只祈求有人回應。
我不再奢望加黃V了,黃V并不能代表優劣,我只想讓我的內心一天比一天整潔,一天比一大干凈,最后像一塊透明的玻璃,照得見自己,也照得見別人。
我是一個懷舊的人,喜歡看一些懷舊的詩或文章,而且我不喜歡喧鬧,也很少去打擾別人;頭條的空間很大,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
在頭條的世界里,我就是我自己的星座,就習慣于捧著手機,沉潛在頭條里,看著電量慢慢減少,直到自動關機。
我玩頭條的初衷是“反正今年閑著也是閑著,嘗試一下又不要錢,萬一真的實現了呢,何樂而不為?”
我之前玩頭條都只是一個簡單看客而已,和網友留言互動其樂融融就好了,喜歡看網友們的精彩評論。
當時就算沒有任何收益我一樣只要空閑有時間就會看看頭條。作為知識的獲取者,它是增長見識的好平臺,
今年因為疫情一直在家,覺得自己從小寫作能力還不錯,也獲得過獎項,還有從小興趣愛好就很廣泛,對各領域多少略知一二,應該適合做自媒體,就開啟了自媒體創作者的生涯,
雖然,之前就知道做自媒體會有收益,但是一直覺得那些和我遙不可及,賺錢的事肯定是極少數人的事,就一直無動于衷,直到今年初才開始。
二、有一種說法是沒必要浪費時間參加課后補習班,你同意此觀點嗎?
非常同意,我是一名中學老師,學生中絕大數都有補課的需求,這么多年的觀察告訴我,只要不是發展奧賽特長的培訓需要,最好的“補課”老師,就是孩子學校的親老師。原因如下:
(1)學校的親老師,通過每天的上課、作業及測試情況,可以較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能力基礎,從而能更好地對癥下藥,幫助孩子提高。而培訓機構的老師,學生一周就見兩三次,甚至只見一次面,一次就那么兩個小時,很難做到因材施教。
(2)學校老師的對知識系統、教學大綱、考試標準的掌握比培訓機構的老師強,為了吸引生源,現在的培訓機構都自己成書的培訓教材,看上去比較系統,但關鍵在他們的老師,一般都是剛畢業沒多久的大學生,很少看到資歷豐富的老師,老師心中沒有知識系統,考試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事倍功半。
(3)學校的親老師收費更為低廉,這也是為什么家長們熱衷于組班請孩子自己的任課老師上課,而不愿意集體去培訓機構報班上的原因之一。
(4)最好的補課,其實是上課認真聽課,下課除了完成作業外,自行歸納總結當天學習的內容,適當刷題,不懂的知識盲點及時問老師,而且這種補課,既不用付課時費,又可以給任課老師留下勤學好問的好印象,可謂一箭雙雕,趕緊告訴你家孩子~~
最好的補課老師,就是孩子學校的親老師,這個非常有道理,因為他們是最最了解學生的那一群人。他們不僅了解自己的學生哪些地方是強項,哪些地方是弱項,也知道針對這些孩子應該怎樣補,缺失在哪里。
可是,來了一個大轉折,在校教師不是不允許有償補課嗎?
悟空問答里我看到一個特別奇葩的問題,有人問,在職教師不是不允許有償補課嗎,能不能讓他們免費為所有的學生補課?
碰到這樣的人,我特別想問一句:你是不是幫人干活都是免費的?恐怕你老丈人讓你去給他家扛袋米上樓你還要內心里嘀咕一下呢:干嘛又喊上我?不能讓小舅子去?
一、教師也要食人間煙火。不可否認,幾十年前,計劃經濟時代,那時候提倡雷鋒精神,最好所有的人把業余時間都貢獻出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那時候有那個大環境在。大家都掙很少的錢,但是大家的生活都有比較好的保障。沒有錢也可以把日子過下去。現在你來試試看,你沒有錢就寸步難行,親父子都要明算賬。
教師也是人,不是神仙,他們也要養家糊口,也要做家務帶娃。他們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是大家都看好的暑假,學校也還有培訓啊開會什么的,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一歇一兩個月的,沒有這樣的好事。學生放假了,教師要作總結,學生開學前,教師要提前備課,剩下來的時間,養精畜銳,以便下學期活血滿滿繼續戰斗。
二、補課的概念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窄。題主所說的補課,可能就是單單指補文化課,其實,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他們的補課內容超級廣泛。有文化類的、藝術類的、體育類的,文化類里面有提優的,也有補差的。并不是字面理解我這門課學得不好,我補一個,就請這位任課教師來補。
暑假時間那么,學一門才藝是可行的,鍛煉好身體也是可行的,這些都是補課的范疇,你讓任課教師去教,他們根本也教不了啊。
所以,回到題主的話,題主對補課的認知面太窄了,所以不能同意你所說的。
總結:一則教師沒有義務在課后給孩子補課,就像你沒有義務帶隔壁人家的孩子一樣。二則補課內涵廣得很,別以為成績差補點文化就叫補課了。
三、郭德綱的相聲里面的經典語錄是自己想的,還是有專門的創作團隊?
郭德綱的作品可以說是他創作的,雖然大部分東西是集大家的才華,但是相聲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同樣的說詞從不同的人嘴里說出來的效果會完全不一樣。所以我說郭德綱的作品是他創作演繹的,也是集團隊的精華。今天小編整理了幾個郭德綱經典相聲中的小段做成郭德綱“語錄”,供大家一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啪!響木一敲)我叫郭德綱。人來的不少啊,我很欣慰,感謝各位的光臨。待會兒散場都別走,吃飯去。誰去誰掏錢。聽相聲二十,起哄一萬六。再笑加錢。”
于謙:剩一顆牙還塞牙了? 郭德綱:他吃的藕,套眼兒里了!
3.我那槍哪去了?借我身保安的衣裳,我穿上我打他。就你這樣的夠槍斃五分鐘的,這樣的逮著都先崩后問。
4.怎么跟您形容他的這個長相呢?烤白薯見過吧,剛烤的好的,拿在手里太燙,一不小心沒拿住,掉地上了,那邊呢,跑來個小孩,穿釘子鞋,一腳踩這塊白薯上了。他這臉就跟這會這塊白薯似的。
這張圖是不是在說于老師喝尿?
5.流氓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科學家會武術,連流氓都擋不住!
6.9014航班,由打西直門開往大興黃村,票價5元,請您登機。多有意思。乘務員站那兒得喊,快上快上有大座兒,有大座兒。保你有大座!
7.你叫什么名字?啊!什么名字?你別說出來啊!你說出來就是罵街了!
8.郭:他媳婦兒沒問題,大戶人家,富貴人家的小姐。 于:那是。
郭:富貴人家是北京一個歌廳啊。 于:她是那兒的小姐,是嗎?!
郭:歌廳旁邊有一個大宅門有一個大院子他媳婦兒住那兒。 于:你把它說清楚了啊。
郭:在這之前給介紹多少對象啊,來一姑娘看不上,來一姑娘不行。 于:瞧不上眼兒。
郭:直到他媳婦兒,倆人一對臉兒。姑娘站在這兒,于謙一瞧! 于:嘿,怎么樣?
郭:于謙,定眼兒一看!這個姑娘,這個氣質,這個表情…… 于:你先等會兒,別說姑娘,我怎么看人家的?
郭:定眼兒一看! 于:那叫定睛一看!
郭:差不多吧? 于:差遠了!按你說的我那拿著大頂呢!
9.郭:夜深人靜的時候,你左手一瓶酒,右手一只雞,嘴里叼著煙,嗞嘍一口酒,吧嗒兩口菜,噗噗兩口煙,你捫心自問,你反三俗了么?
于:我別問了,就這三樣兒就夠我忙活的了。
10.郭:說相聲和唱戲是一樣的,必須得下功夫。起早貪黑。早上起來,喊嗓子去,練功去。現在這個歲數差點,于老師還保持著練早功的習慣。
于:啊,早上起來。 郭:誒呀,起的比雞早,睡的比雞晚。 于:這兩個雞的生活規律您都掌握了哈?
有原創的,有來自生活的,也有借鑒來的,同時也有“抄”的。
大概從郭德綱2005年成名開始,網絡上就開始了各種各樣的“郭德綱相聲經典包袱”集錦,有100句的,也有280句的,很多也很有意思。
不過,在近些年,這種“郭德綱相聲包袱集錦”多少有點兒變味兒,有些明顯是郭德綱從其他地方借鑒或者直接拿來的段子也被一些粉絲當成了郭德綱原創。
粉絲捧愛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做法無疑也會給郭德綱帶來一些爭議,畢竟他有很多包袱確實是人家的,并不是他的原創,比如天津相聲名家趙津生就曾在會議上吐槽郭德綱抄天津相聲界的包袱。
那么問題來了,郭德綱的相聲包袱都是從哪兒來的呢?除了完全是郭德綱原創的之外,還有三大來源。
一、生活閱歷
生活永遠是相聲作品的最大來源地,藝術來源于生活嘛。郭德綱自小在天津弄堂里長大,起于市井之間,經歷豐富,社會經驗很足,自然見到過也聽到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表演相聲時也會自然而然體現在包袱里。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郭德綱說過的“花毛一體”,也就是花生和毛豆的拼盤,這種說法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在北方城市的大排檔里,到二十一世紀初開始流行,兩杯扎啤,二十個羊肉串,一盤花毛一體,兩個朋友坐在馬扎子上就能邊吃邊聊個把小時。相信有過這種經歷的人一說起花毛一體就能想到大夏天的大排檔。
還有郭德綱經常調侃于謙父親出現在“亮著粉燈的發廊”里,還有“理發店里連一把剪子都沒有”,“粉燈發廊”這種場所在世紀之交的大城市角落尤其是城中村里經常能見到,很多發廊都是做游走在法律邊緣的生意,當然中間也有越線的。
郭德綱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北漂,住的地方也是城市邊緣,相信這種場所他是沒少見,而且很可能還進去過。
像這種來自生活的素材都是非常接地氣的,這也是為什么當年郭德綱能夠走紅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你不能說“花毛一體”的說法是郭德綱原創,這顯然屬于缺乏生活閱歷和常識。
二、同行
郭德綱相聲的一大包袱來源就是相聲同行,其中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改編傳統相聲,這種效果一般比較好,因為傳統相聲里的包袱都是千錘百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當然,由于一些粉絲確實沒怎么聽過傳統相聲,也會導致他們把一些傳統相聲里的包袱當成郭德綱的原創。
不信你聽聽馬三立王鳳山的《夸住宅》,馬志明黃族民的《茅房話》,你會聽到一些很熟悉的包袱,這些包袱都在郭德綱的相聲里出現過。
另外一種則是相聲行業里常說的“捋葉子”,也就是拿來主義,將一些其他同行相聲里的包袱拿過來直接放在自己的相聲里,都不需要二次創作。
當然,這種拿來主義在相聲史上并不是絕對不允許的事情,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你得給原作者打招呼,不打招呼拿來就用那叫“捋葉子”,屬于不道德的行為。
舉幾個例子,郭德綱曾說于謙主演電影,演女主角的丈夫,電影名叫《寡婦》。這就是姜昆和李文華八十年代相聲《想入非非》中的包袱。
郭德綱說他們組團去偷兵馬俑,讓于謙和他父親抹上泥站在那里冒充兵馬俑。這個包袱來自于王佩元和段永祥九十年代創作的群口相聲《新潮商人》。
郭德綱說相聲演員為了保護嗓子,晚上睡覺在嘴里含梨片,結果一晚上吃了兩斤。這個包袱來自于蘇文茂的單口相聲《吃梨》。
曹云金在春晚上說過的“吃糖餅燙后腦勺”段子被一些人指責抄郭德綱,實際上這個包袱早在趙偉洲、單聯麗的小品《幸運顧客》里就用過了。
還有郭德綱常說的“你們是愿意啊愿意啊還是愿意啊”,這個小包袱在田連元先生的《楊家將》和《水滸傳》里早就出現過。
當然,其他還有不少,如果你常聽相聲,你會發現更多。像這些包袱,郭德綱拿來用的時候大概率是沒和其他同行打過招呼的,這也是為什么趙津生會在天津相聲界座談會上吐槽郭德綱“偷包袱”的根本原因,畢竟捋葉子的行為在相聲行業里確實不太好。
三、網絡段子
進入網絡時代以后,野生段子手們的陣地從短信來到了網絡上,到4G時代,網絡段子更是掀起了大爆發,同時也成了很多喜劇人的素材來源,其中也包括郭德綱。
郭德綱在2012年就被曝光,相聲作品《屌絲青年》大部分包袱都是抄襲網絡笑話博主的作品,在人家公開維權和社會輿論壓力下,郭德綱被迫道歉。
除此之外,郭德綱還有很多相聲包袱采集自網絡,比如謙嫂“滿身大漢”,“不吃童子尿雞蛋就喝點湯”,“你踩我氧氣管了”,“座鐘被上帝拿去當風扇”、“約會短信點成了群發”、“小心地滑”以及“牛糞有的是”等包袱都是來自于網絡段子手們的創作。
典型的如郭德綱的相聲《我要穿越》,有些素材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橋段也是來自于當年的網絡社區,很多都是網友們攢出來的。
其實,對于比較早期的網絡用戶來說,這些段子都不陌生,當年的社區和貼吧里確實有太多太多精彩的段子了。
當然,相聲演員采用網絡段子當素材本身不算太大問題,郭德綱說過“抄網絡不是江郎才盡”,還有“抄網絡也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對老郭這兩個說法,筆者是支持的,本來嘛,網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相聲演員用網絡段子還是要注意三點:
一個是不能像郭德綱《屌絲青年》那樣整段抄襲,不然就會被原作者找上門來。
另一個是如果用了有署名的網絡段子,哪怕只是一段,用之前最好還是要打個招呼的。
再有一個就是粉圈不能動不動就把相聲明星們用的網絡段子說成是原創,這樣很不好,估計相聲明星們也不會認同。
以上就是郭德綱相聲包袱在原創之外的三大來源,真正體現了相聲演員的肚是雜貨鋪這句話,你說郭德綱的相聲為什么有那么多包袱,除了他自己的生活閱歷之外,同行的作品和網絡段子手的貢獻同樣不能忽視,這個“團隊”那是相當厲害。
有意思的是,郭德綱還有一些包袱來源比較雜,比如那個“于謙有個雙胞胎哥哥,小時候洗澡淹死了,實際上死的是于謙,現在的于謙是他哥哥”,這個段子明顯是直接抄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逗記者的典故,而且這個典故還非常有名,不知道為何也被一些粉絲說成是郭德綱的經典,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