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羽原是賣棗的,張飛原是殺豬的,趙云原是常山上的土匪,諸葛亮原是村夫種菜,為什么最后可以名揚天下?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英雄不問出處,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事業,名揚天下,與他的出身關系不大,而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名揚天下,除了他們自身具備的才華外,更重要的是,被有識之士的劉備發掘出來了,否則即是幾人,再有才華,恐怕難以成名,所以世人才有,知遇之恩一說。
(劉備三顧茅廬)
就像漢朝的衛青一樣,衛青出身出身卑微,從小給人家放羊長大,后來若不是被漢武帝賞識,即是衛青再有才華,恐怕也是寂寂無名,最后或老死于家中,或拼死于戰場,至于名揚天下的事,就和他沒關系了!
所以說,一個人再有才華,也得有施展才華的平臺,否則即是再有本事,也難以施展。
(張飛和關羽)
再舉個例子,韓信當初先投靠的是項羽,那為何后來他又改投劉邦呢?那是因為項羽不賞識他。
那韓信后來,為何又要離開劉邦,那是他認為,劉邦同樣不賞識他。
若不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那么,今天的史書上,能不能看到韓信,都還兩說,更別提名揚天下了。
(趙云)
結語:自古以來,懷才不遇,有志難伸者不知凡幾,他們或老死于山林,或拼死于戰場,他們一身才華,卻苦于沒有一個機會,一個被人賞識機會,可惜的是,世上千里馬常有,伯樂總是難尋!
關羽是賣棗的,張飛是殺豬的。趙子龍竟然只是常山的一個土匪,諸葛亮竟然只是一個種菜的農夫。還有最重要的,劉備竟然是一個賣草鞋的。任何人看到這一切都會目瞪口呆,但漢朝的漢靈帝卻視而不見。 而這就是為什么東漢滅亡的原因,因為英雄都在民間得不到重用。既然英雄在民間沒有得到重用,那么朝堂之上的都是什么人?是不是可想而知。朝堂之上都是尸位素餐,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這樣的王朝怎么能不滅?由此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本名著《水滸傳》,也是同樣的例子,林沖,武松等一百單八將落草為寇,那么北宋還從哪里找武將呢?答案是北宋沒有武將。武將都在水泊梁山。因此北宋的“靖康之恥”也就理所應當了。
所以人才才是國家之本,如果讓人才流落民間,得不到重用,人才只有落草為寇,而國家的結局只有滅亡。天可汗李世民利用科舉制度搜羅天下人才,當人才魚貫而入的時候,李世民曾經說了一句很自豪的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爾!”君王愿意尋找人才,而人才也愿意為君王效力,這才是社會的良性發展。
所以我們在看《三國演義》時,發現曹操最先喊出“唯才是舉”,曹操很快統一了北方。并且曹操很快搜羅了大批的社會上人才。這些人才如果不是在亂世,根本顯現不出來他們的才華。
大量的人才被埋沒在民間,是一個王朝的失敗,也是滅亡的必然原因。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無不是想盡辦法搜羅天下人才,這才造就了偉大的帝國。而像《三國演義》中講的,民間遍地都是人才,東漢怎么會不滅亡。既然民間都是人才,廟堂肯定都是草包。讓草包主宰天下人的命運,這肯定是一個笑話,讓天下英雄恥笑。
二、三國時,蜀國皇帝劉備,是一個不學無術、不喜讀書的人嗎?
劉備師從盧植,是小說和《史記》上都有記載的。盧植是位大學者,曾任九江,廬江太守。
黃巾起義時,盧植曾親自上陣打擊黃巾軍,取得大勝。后來因名聲大,被人嫉妒誣陷,說他造反,被押送回京。朝中百官多知盧植剛直,都保他。于是盧植被罷官回家隱居。就是在隱居期間收了劉備,公孫瓚,劉德然等幾位學生教書。
所以說,劉備不光是讀過書,而且,老師是位大家,名家,接受的教育,是正統的學問。
謝邀,我是以史為鑒。
堂堂大漢昭烈皇帝劉備何時成了不喜讀書、不學無術之人呢?
要說不喜讀書,那是劉備年幼的時候因為父親早亡,家境艱難,沒辦法跟著母親織席販履維持生計。但就算這樣,劉備依然在母親和同族的幫助之下跟著當世大儒盧植學習,在盧植這里,據記載出現了“不甚樂讀書”一句話。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三國志先主傳但是這個要根據上下文來看,劉備不喜歡的是死記硬背讀儒家經典,做一個老學究。而喜好的是打獵、賽馬、音樂、華服,以及結交豪俠。
如果是說劉備不喜讀書還算情有可原,那么說劉備不學無術就純粹是胡說了。
就上文列出來的劉備愛好我們一項項分析。
“喜狗馬”這不是如今普通人喜歡寵物犬,學個馬術之類的,而是專指獵犬、賽馬,更是可以引申為劉備喜好軍事,因為田獵的時候要排兵布陣,誰去搜尋獵物,誰去側翼包抄,誰正面圍攻,最后憑借戰利品還有獎賞……這一切都是按照軍事組織來運轉的。
要知道漢武帝劉徹訓練羽林軍就是以田獵的名義。
喜好“音樂、美衣服”這也是有特殊含義的,試問大家有誰不喜歡漂亮衣服和欣賞宏大音樂的?為何陳壽偏偏在劉備傳記里鄭重提出來?
很明顯,音樂這里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流行歌曲,而是具有“禮”、“身份”等隱藏含義的大型音樂舞蹈表演。周朝時期對于音樂舞蹈有嚴格的階級區分,要求天子才可以欣賞八佾[yì]舞,諸侯只能用六佾舞,大夫只能用四佾,超過了就是嚴重的僭越。
而美衣服也是同樣的道理,華夏二字的華字,就是指“服章之美”, 夏字則為“禮儀之大” ,華夏粗淺的理解就是華麗的衣服和宏達的禮儀,這也是中國是禮儀之邦的最早解釋。
明白了這兩點,我們回過頭來看,劉備這時候還是一介草民,一個普通讀書人,不好好讀書喜好音樂和美麗的衣服干啥?這不是不學無術,而是陳壽暗示劉備心懷天下,是未來漢昭烈帝的預兆,說明劉備不是普通人。
而且陳壽后面很清楚的把“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這種祥瑞特征和“喜狗馬、音樂、美衣服。”放在了一起,這已經是明示了。
而至于劉備后來的經歷,更是體現出來了知人用人的大智慧,以及百折不撓的大品德,這無論如何也跟“不學無術”扯不到一起啊。
三、蕭何要是不追韓信的話,韓信會去哪里,會不會再次投奔項羽?
楚漢戰爭期間,發生過一件膾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說的是當年韓信投奔劉邦,但是劉邦并不重視他。雖然蕭何屢次向劉邦推薦韓信,但劉邦都沒有動心。絕望的韓信便離開了劉邦,另尋出路。蕭何知道這個消息,連劉邦都沒有報告就趕快去追趕韓信。
當有人向劉邦報告說蕭何逃亡的時候,劉邦大怒,感覺就跟失去了左右手一樣。當蕭何和韓信一起回來后,劉邦聽從蕭何的建議,登壇拜韓信為大將。從此,韓信作為劉邦最重要的軍事將領,開始了他作為“漢初三杰”之一的軍事生涯。
一、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出兩人合演的喜劇。如果我們去推敲那段歷史,就會發現,這個故事有很多不太合理的地方。這個故事與其說是偶然發生的,還不如說是人為造成的。這個故事更有可能是蕭何與韓信一起策劃好的,一起演的雙簧。
韓信這個人在現實中并不討人喜歡。我們看他的生平,就能夠感覺到他這個人的情商很低。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是恃才傲物的一面,而且他還根本沒有一點掩飾。韓信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對那些普通人的謀生手段不屑一顧。可是他沒有謀生的手段,還放不下架子,既不愿意低頭求人,又不愿意安于現狀。這引起了看不慣他做派的人對他的嫉恨,對他進行了迫害。可以說,他遭受的“胯下之辱”是他自己招來的。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是為了留下一條性命,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愿意和無名之輩爭鋒。可是,這也讓他留下了膽怯的名聲。作為一名將士,勇敢是最基本的條件。韓信等于堵住了自己半條出路。
果不其然,在項羽那里,他沒有得到重用。他又在其他人紛紛離開劉邦的時候投奔了劉邦。可是,在劉邦這里他也沒有得到重用。雖然夏侯嬰和蕭何知道他的才能,都向劉邦推薦他,可劉邦就是不理會。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和蕭何一起演出了這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喜劇。
我們可以看到故事的發生,蕭何既然知道韓信的能力,當然會派人對他照看。韓信離開,蕭何豈會不知道?就算韓信離開,蕭何緊急去追,難道連留下一句話的時間都沒有?韓信已經走了一段時間,蕭何是怎么知道韓信的去向的?他又是怎樣找到韓信的?這一切,史書中都沒有記載。其實,不解釋就是解釋,那就是,這一切只不過是給劉邦演的戲而已。
蕭何知道劉邦對自己倚重。他演出這一出戲,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劉邦著急。他首先讓劉邦知道失去自己的危機感。然后再說明自己出走的目的是去追趕韓信,來烘托韓信的價值。最后在言語中透漏出,如果劉邦不用韓信,那么兵出關中無望,自己也會和大家一起離開劉邦。
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蕭何逼著劉邦答應建壇拜將,而且還是拜韓信為大將。這樣,蕭何舉薦韓信的目的最終達到了。
二、如果劉邦鐵了心不用韓信,韓信會怎么樣?如果劉邦鐵了心不用韓信的話,韓信的下場只有兩條。一條路是死,第二條路就是另尋主人。而且第一條路的可能性還很大。
這是因為蕭何是始終以劉邦的集團利益為上的,他和韓信也沒有什么私交。他舉薦韓信,是因為知道韓信的才能。他也深深知道,韓信為劉邦所用,能夠振興漢朝。如果韓信被他人所用,就會成為漢朝潛在的敵人。
因此,處在蕭何的位置,他是絕不會放韓信活著離開的。如果劉邦不用韓信,他就會勸說劉邦,甚至會自己親自下手,殺了韓信。他絕不會讓商鞅的那一幕在自己這里上演。從這一點來說,前面蕭何追韓信的故事里說的,韓信私自逃亡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
當然,也有韓信偷偷逃走的可能。如果經過蕭何追韓信這一出,劉邦依然不用韓信,那么韓信就會真的逃走了。假如蕭何百密一疏,讓韓信逃走了,韓信會怎么辦?
韓信會走第二條路,那就是去尋找新的主人。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看到,韓信早就胸懷大志。他在安葬母親的時候,就葬在廣闊的高地上,旁邊空地可以安置上萬家人。象他這樣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能夠忍受“胯下之辱”。怎么可能一個區區的劉邦就放棄自己的理想呢?
而且當時天下依然沒有太平,項羽剛剛分封完天下各國,就馬上起了紛爭。從陳余起兵開始,天下馬上又進入了戰爭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韓信的軍事才能正可以有用武之地。因此,韓信在離開劉邦之后,不會退隱山林,他只會去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主人,繼續自己的軍事生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三、韓信可能選擇的勢力。我們可以看看當時韓信所處的環境,就可以推測出他可能的選擇。首先,我們可以看看當時天下的形勢。當年項羽分封天下,很快就引起了戰亂。
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天下主要分為了幾個比較強大的勢力,除了被封鎖在漢中的劉邦以外,剩下的主要有:一是項羽以及依附于項羽的諸侯,這里面包括關中的三個王及南方的項羽的部下、親朋。二是趙王和他的支持者陳余。陳余是最早起兵反對項羽分封的,他擊走張耳,立了趙王。三是齊國。齊國也是反對項羽最激烈的國家,齊王死一個立一個,絕不屈服。四是燕國。五是一些小的諸侯。
我們如果從韓信的角度來看,韓信要挑選的主人需要有幾個特點,一是有一定實力,二是有爭奪天下的野心,三是有對出色將領的迫切需要。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對這些勢力進行甄別了。
首先,項羽方面的勢力是不需要韓信的。項羽在當時實力最強,自己的軍事能力也在當時屬于一流,他根本就不需要韓信的幫助。而他的勢力里的諸侯,不是名將出身,就是對項羽俯首帖耳。韓信本來就是從項羽的集團跑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更是不可能回去了。
趙王和陳余也不需要韓信。我們從史書中可以看到,陳余是一個具有軍事才能的人,他的手下有李左車這樣的謀士。當時的趙國擁有二十萬人馬,在四周沒有可以對它造成威脅的勢力。因此,這個集團沒有對韓信的需要。
接下來,燕國也不需要韓信。這是燕國勢力最弱,對外沒有擴張之心,只想自保。當年韓信打完井陘之戰后,借著戰勝的聲威,一封信就說降了燕國。這樣的國家怎么可能會需要韓信這樣野心勃勃的人?
剩下的那些小諸侯國除了魏國之外,都不足掛齒了。這些小諸侯國依違在強國之間,實力不足,還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也不會任用韓信。
這樣看來,能夠容留韓信,讓韓信有希望能夠一展身手的就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齊國,一個是魏國。
在當時的形勢下,齊國是最迫切需要韓信的。齊國和項羽之間的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在項羽指揮的楚軍打擊下,齊國節節敗退,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這個時候,走投無路的齊國,很可能會破格使用韓信,讓韓信帶領軍隊與楚軍作戰。
韓信能夠指揮齊軍,而作戰的地方他在隨項羽伐秦的時候經過,十分熟悉。這樣,在韓信的指揮下,齊軍就算打不贏項羽,但也可以自保。隨著時間的延續,韓信的威信慢慢建立起來,戰績也會越來越好。這樣,韓信也可以建立一番功業,實現平生的理想。
如果不能在齊國達成自己的目的,那么天下唯一可能任用韓信的就剩下魏國了。魏國雖然勢力不大,但是它的國君魏王豹卻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為了爭奪天下的野心,曾經背叛過劉邦。如果韓信能夠用自己的能力打動魏王豹,也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
不過,能否在魏王豹的手下任職,得到重用,這也需要一定的運氣。因為魏王豹手下的軍隊也有一套將領班子。當年劉邦就曾經問過魏軍將領的情況,魏軍的大將、騎將、步卒將都是誰?在說道大將是柏直時,劉邦的評價是口尚乳臭,而韓信對柏直的評價是豎子也。可見魏軍缺乏擔任大將的人才。
如果韓信能夠擔任魏軍的大將,魏軍的戰斗力會有很大的提高。不過,從歷史上看,這個也要憑運氣。當時魏國也有一個能夠擔任大將的人才叫周叔的,魏王豹就沒有任用他。所以說,韓信被任用的可能性也不算大。
結語:蕭何月下追韓信等于是給韓信做了一次揚名的廣告。這一場喜劇,是蕭何與韓信自演自導的。蕭何知道韓信的才能,也知道他對劉邦集團的重要性。韓信出走,他當然要去追趕。
如果經過這一場之后,劉邦依然鐵了心不用韓信,那么,韓信就只有真的出走,自己去尋找自己的歸宿了。在這個時候,他會面臨兩種情況,一是被蕭何殺掉,免得將來危害到劉邦的事業。另一個則是去其他的勢力中碰碰運氣,去尋找自己的出頭之日。
但是,雖然天下很大,給韓信留下的選擇卻不多,他只有齊國和魏國可去。但是,被任用的可能還是很渺茫的。因此,接受蕭何的挽留和舉薦,是韓信最佳的選擇。皇天不負有心人,劉邦最終接受了蕭何的建議,使得韓信有了發揮自己才能的舞臺,最終成就了楚漢戰爭的一段傳奇。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兵仙,韓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劉邦給了他一個施展才能的平臺,正是因為有了劉邦這個伯樂,韓信這匹千里馬才能盡情施展才能,最終創下天下無二的戰功,成就千年名聲,韓信個人能力固然強大,但沒有劉邦提供的平臺,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才會有了那句俗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能否成為千里馬,關鍵是會不會遇到伯樂,伯樂和千里馬是相互成就的,才能取得成功。韓信在沒有投靠劉邦之前,最早是在項梁手下的,項梁戰死后,韓信跟隨項羽,雖然韓信有能力,有才華,屢次想要提供建議給項羽,但由于項羽本身就是軍事能力超強的人,對于韓信并不重視,所以韓信在項羽處基本上沒有前途可言,只當了個執戟郎中。
韓信韓信是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出相入將、封侯晉王,但是在以軍功爵位制作為社會主要晉升手段的秦漢時期,韓信要想成功,就必須得有功勞,想有功勞就必須得有平臺,一個執戟郎中是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所以韓信離開了項羽,投靠了劉邦。
韓信是在秦朝滅亡,項羽分封天下,各諸侯王回到封地后,投靠劉邦的,當時劉邦正從關中進入漢中,由于劉邦手下士兵大部分都是原關東六國的人,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跟隨劉邦南下漢中,因此中途很多人逃走,韓信在這個時候投靠劉邦,顯得相當另類,但韓信在投靠劉邦之后,也并沒有得到重用,劉邦給了個倉庫管理員的小官吏給韓信。
韓信與蕭何后來韓信犯法要被殺的時候,被夏侯淵所救,推薦給劉邦,又封了個管理糧食的官職,比之前大一些,韓信也因此結識了蕭何,并在工作中與蕭何多次打交道,蕭何也向劉邦多次推薦韓信,劉邦還是沒有重用韓信,韓信這個時候就待不住了,覺得在劉邦處沒有前途,于是又跑了,蕭何發覺后,親自把韓信追回來才成就一段兵仙的傳說。
如果蕭何沒有把韓信追回來,韓信會去哪里呢?
韓信要去的地方至少有三個可能:一是雍王章邯、二是九江王英布、三是彭越。
章邯1、雍王章邯
韓信如果從漢中向北逃,首先到的地方就是關中,關中有項羽分封的三秦王,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個人都是原來秦朝的降將,被項羽分封在原來秦朝的核心地區關中,而三秦王中屬雍王章邯最有能力。
章邯本是秦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由于受到趙高的猜忌,迫不得及投靠了項羽,被項羽坑殺了20萬手下士卒,然后還被項羽封到關中為王,直接面對劉邦,項羽的用意就是用最能打的章邯來堵住劉邦北進的道路,章邯雖是秦朝降將,只是迫不得及投靠項羽的,如果有機會,他會擺脫項羽而自立的,再加上他是當時最能打的將領,韓信投靠章邯是有機會的。
再加上韓信如果從漢中逃出來首先就到達關中,能投靠章邯韓信肯定投靠,至少能不能被重用,就只能看章邯和當時的形勢了,不過韓信可不傻,只要在章邯面對說劉邦要出關攻打他,如何才能防住劉邦,恐怕劉邦這輩子還真沒有機會能出漢中呢!
英布與劉邦2、九江王英布
就算章邯不愿意用韓信也關系,韓信還會向東出函谷關,肯定是不會投靠另兩個: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因為他們兩個實在是能力太差,實力也不行,投靠了立馬就完蛋,韓信還是看得出來的,韓信出了函谷關肯定會投靠九江王英布。
韓信是個杰出的軍事家,雖然這個時候還沒有出名,但是韓信對于天下的局勢顯然還是有過一番分析的,韓信能夠投靠的,也只有項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了,關中地區雍王章邯最強,中原地區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實力太弱小,韓王韓成被項羽抓走了,常山王張耳與劉邦關系較好,其他邊遠的諸侯王只想自保,無意圖天下,看來看去,這個九江王英布最有可能。
再說了,韓信還認識英布了,當年韓信在項羽手下做執戟郎,英布是項羽手下最勇猛的將領,現在英布被封王,等于是獨立了,當項羽要求英布出兵一起攻打齊地時,英布只派出了手下人去,沒有親自去,項羽很不滿,因此韓信有希望投靠英布。
彭越英布是個有野心的人,這一點沒有疑問,只要韓信跟他說說如何奪取天下,英布馬上就有興趣了,當然會重用韓信了,有野心的人最好利用了。
3、彭越
彭越不是項羽所封的諸侯王,也沒有跟隨項羽進入關中,一直都是以獨自的勢力在梁地打游擊戰,規格已經發展了數萬人,而且彭越是一步一步打出來的勢力范圍,當田榮反對項羽時,曾經拉攏了彭越和陳馀,彭越也接受了田榮的印信一起反項羽。
至少在當時來看,彭越是一個比較有實力的割據小勢力,而且很有發展前途,不受任何一方控制,有絕對的自主權,這是韓信看重的,如果英布不愿意重用韓信,韓信最后可能會投靠彭越,當時田榮被項羽攻打,無法脫身,陳馀勢力還不大,項羽所封的那些諸侯王大多是墻頭草,誰強就投靠誰,因此獨立性較強的彭越是韓信的選擇。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至于彭越會不會重用韓信,則要看時局發展,和韓信能給彭越帶來多大的幫忙,以韓信的軍事能力,肯定能夠看到項羽可以擊敗田榮,建議彭越迅速向北方發展,兼并其他諸侯國勢力,趁機發展壯大,只要實力強大了,就能與劉邦、項羽相抗衡,說不定還會來個三足鼎立呢!